山水水泥,往事随风
结构与逻辑 – No.3
山水水泥,往事随风
—— 一场“宫斗”大戏的落幕
作者:投研冥思录
引子
2018年10月31日,在退市的“大限”即将来临之时,总部位于山东济南的山水水泥(HK 00691)终于复牌,成功避免了退市。山水水泥陷入退市危局的原因,是公司的公众投资者持股占比自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就没有达到港交所规定的水平线——25%。根据山水水泥的公告,在此前一天,山水水泥向未披露详细信息的“认购人”增发9.748亿股(占比22.39%),加上现有公众股东持股(占比2.61%),终于上岸了。
复牌也并没有给持股的投资者带来好心情。当天的股价下跌超过47%,一举跌破前一天的增发价。
回顾山水水泥这几年的故事,其中的曲折和意外,犹如近几年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宫斗剧一般,上演了一出大戏。
1. 美好时光
2005年,山东的一家国企——山东水泥厂,被改制出售给民间资本。这家企业的领导人叫张才奎,有三项重要履历:一是从1986年开始担任山东水泥厂的厂长,二是从1995年至2004年担任济南市建材局局长,三是从2002年10月起担任中国水泥协会的副会长。
2008年,能人张才奎带领山水水泥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司在IPO文件中陈述如下:“根據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按 2007 年的產量和銷量計,本集團是中國第二大以及山東省最大的熟料和水泥生產企業”。当时的山水水泥可谓风光一时。从2005年到2011年,山水水泥的经营业绩伴随宏观经济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一表胜千言:
伴随公司业绩的高速成长,股价上升也走入了快车道。2011年7月,公司股价到达了历史高点(复权价9.63港元),而在2011年4月、5月,控股股东山水投资两次小幅减持了公司股票。
美好时光总是很短暂。山水水泥的那段美好时光,就此结束了。
2. 第一回合:引狼入室
从2012年起,国内水泥市场开始进入调整阶段,整个水泥行业的业绩开始下滑,山水水泥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张才奎决定让儿子张斌接自己的班。按照公司公告信息,2013年9月10日,张斌正式就任董事长,时年35岁。
传闻在张斌上任董事长之前两年(张斌时任副董事长),张氏父子就与公司的创业元老们产生了矛盾。关于矛盾具体内容,众说纷纭,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创业元老(管理层)和职工们反对张氏父子的集权改革方案。但令张氏父子难以想象的是,在张斌接班之后,事情很快就超出了他们的掌控范围。
2013年末,山水水泥的股权结构如下:
可以看出,山水水泥之所以经营发展得不错,与股权结构有关。张氏父子、创业元老、普通职工都通过山水投资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公司甚至还吸引到了同业和著名私募的战略投资。
出于共同的利益,创业元老和职工们共同反对张氏父子。尽管张氏父子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但毕竟在山水投资的实际持股份额较少,担心控制权旁落,于是他们提出让创业元老和职工们将山水投资的股份出售给他们,然而在价格上双方难以达成共识,甚至有江湖传闻称他们提出的出售方案对职工们极不公平,实质上是用职工们未来应得的股息来收购职工的股份。
2014年,山水水泥引入了战略投资者——中国建材(HK03323),向其定向增发股份,具体原因不详。有分析认为中国建材是张氏父子心目中的白衣骑士,但山水投资的持股比例也因此下降到25.09%。与此同时,伴随业绩的下滑,山水水泥的股价也从高点大幅回落。借此机会,亚洲水泥也在二级市场不断增持。2014年末,山水水泥的股权结构如下:
然而,引入战略投资者并没能让公司内部的矛盾得到化解。2015年4月,管理层和员工组成的利益联合体与张氏父子的矛盾升级,爆发为一场在山东山水集团公司(山水水泥的实际经营控股实体,位于济南市郊区)发生的暴力冲突,最后由济南警方出手才控制了局面,成为当时新闻的热点。
更为狗血的剧情是,来自河南的天瑞水泥(HK01252)横空杀出,从2015年2月至4月,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大举买入山水水泥的股份(包括以超越市价15%以上的价位从前述私募基金接盘),耗资超过50亿港元,持股比例很快达到了28.16%,成为第一大股东。
天瑞水泥的董事长李留法也是个能人,多年蝉联河南首富,旗下有中国天瑞水泥(HK 01252)和天元铝业(HK 08253)两家上市公司。敢于拿出巨资收购同业资产,这种大手笔足以说明其野心不小,也说明当时的山水水泥在产业资本的眼中,是一块肥肉。
2015年4月,由于公众持股量无法满足港交所要求,山水水泥停牌。
天瑞水泥选择与山水水泥的元老和职工们站在了一起。
3. 第二回合:野蛮人的表演
在此之后,内忧外患之下,张氏父子逐渐对公司失去了掌控,甚至还出现了张氏父子被赶走时将公司公章带走,再被公司起诉,最后由海淀区法院判决该公章失效的闹剧。由于山水投资的注册地在香港,职工们联合起来在香港起诉了张氏父子,得到了法院判决的保护——他们在山水投资中的股份由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暂时代持,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2015年12月,张氏父子在山水投资、山水水泥两个公司双双出局,且面临要求冻结其财产等多项诉讼。在股东大会改组后的山水水泥董事会中,天瑞水泥和安永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天瑞水泥董事长李留法出任山水水泥董事长。
2015年末,公司股权结构如下:
2015年,公司业绩巨额亏损,报表数字为-63.87亿元。
2016年是水泥行业转折的一年,供给侧改革的春风开始吹向重资产行业,黎明快要来临了。然而山水水泥内部,短暂的平静又被打破。李留法的团队与山水元老之间,似乎并不是很兼容。
2016年9月,大股东天瑞水泥提出配股方案,配股价(0.5港元/股)明显低于公司股价。但这个方案被股东大会否决了,原因是元老和员工们认为自己难以支付配股的资金,因而利益将受损。
2017年1月,公司元老、山东山水集团副董事长宓敬田的职位被公司董事会罢免,原因是在公众面前违规透露业绩信息。宓敬田对外宣称此决定无效,并拒绝交出山东山水的经营实际控制权。大股东天瑞水泥与元老们的矛盾正式爆发。
2017年4月,山东山水集团出现了两年前的一幕,一场大股东与公司元老之间的暴力对抗事件再次上演,济南警方被迫又一次收拾了残局。这一次,事件的指挥者喻春良(天瑞水泥办公室主任)等4人付出了代价,因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于2018年4月被判入狱。
2017年6月,心力交瘁的山水投资股东们曾希望以5港元/股的价格将持有的公司股份转让给公司的另外三大股东(天瑞水泥、亚洲水泥、中国建材),但没能实现。而由于拒绝交出经营控制权,公司元老们持有的山水投资的股份被香港法院冻结。
2017年末,公司股权结构如下:
4. 第三回合:鹬蚌相争的结果
时间来到2018年,在各方缠斗不休的局面下,亚洲水泥和中国建材终于坐不住了。
2018年5月,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李留法和他的团队集体出局,中国建材和亚洲水泥入主董事会。中国建材副总裁常张利出任公司董事长。
2018年7月,新董事会任命了新的经营管理层,正式接管山东山水集团公司。
长达5年的大戏终于落下了帷幕,留下了一地鸡毛。经过多年的内斗,公司面临的两大问题是负债过多(期间还经历过与债权人的多次协商)和公众持股不足难以恢复上市地位。新董事会开出的药方就是股权融资,一石二鸟。
2018年7月、8月,公司两次发行总价值超过5.3亿美元的可转债,转股价为6.29港元/股。
此后,则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增发股份和复牌。
时至今日,天瑞水泥仍然在海外和香港起诉,要求对公司进行清盘,这显然是一个笑话。然而创始人和第一大股东都无法影响的董事会,也是一个奇葩。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公司能够停止内耗,让重心回到经营上去,就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5. 美好时光回来了吗?
从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上一轮对房地产限购的放松和金融支持、基建的大规模投入、水泥行业内部的限产协调,共同带来了本轮水泥行业景气度的持续上升。2018年,全行业的利润水平明显好转。
截止2018年末,中国水泥行业的主要玩家如下:
按照图中产能计算,截止目前(2019年4月16日),各公司的市值和产能对比如下:
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的大部分时间里,山水水泥的市值跌到了不足100亿港元的水平,最低时不足80亿港元,每股价格跌破2港元。如果考虑到天瑞水泥的买入价(大于5港元/股)、亚洲水泥的增持价(大于2.7港元/股)、中国建材的入股价(大于2.5港元/股)、神秘的投资机构YU YUAN的买入价(4.4港元/股)、最新的增发价(4.2港元/股),以及可转债的转股价(6.29港元/股),那么低于2港元的价格的确具有相当的安全边际。然而当时的市场是恐惧的,被公司的折腾历史吓破了胆,却低估了新的实际管理者作为行业产能领头羊的能量,也忽视了那些尘埃的往事已随风而去的事实。
哪怕是在经历了最近一个半月接近翻倍的涨幅之后的今天,山水水泥的吨产能市值水平仍然明显低于同业,也低于2017年的产业并购成本(500rmb/吨)和重置成本(340rmb/吨)——这两个数据现在可能随着行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而水涨船高。当然,资本市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海螺水泥高高在上的吨产能市值就是其前瞻的商业模式、优秀的经营业绩、良好的公司治理的集中体现。
2019年3月,公司公布了2018年业绩,营业收入176.38亿元(同比增长19.39%),净利润21.69亿元(同比增长265.61%)。经历了如此严重的折腾,竟然还可以获得这样的业绩,公司被产业资本竞相争抢的原因可见一斑。不过,在业绩公告中,财务审计机构提出了保留意见,其中包括对公司承担的大额流动负债的担忧,以及对公司2016年高管超过1个亿奖金的质疑。公司仍然面临降低债务负担、重塑内部管理的挑战。
后话
当谈论优良的投资对象时,老鸟们总是说,自己喜欢“三好学生”——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完善高效的公司治理,以及对小股东公平友好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三好”的标准,变成“四好”呢?
这个问题,留给中国建材的投资者们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