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感叹的80年前民国高清彩照,真实生动的民生「40张组图」
下图:街头剃头匠和他的剃头挑子。
儒家《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清朝以前汉族人是不剃头的。清朝入关后,清政府颁布“剃发令”要求汉人必须剃成满族发型,所谓“留发不留头”。
当时,清政府设立了不少理发棚,由差人执行剃发,而理发凳其实就是砍头用的木台,谁抗命便直接砍了,头便放在前面的圆笼里。后来,慢慢演变成街头巷尾的剃头挑子。剃头匠这一行当是在清朝入关后才正式有的。稀松平常的剃头挑子,见证了那段令人不忍直视的历史。
下图:卖竹制日用品的小贩
相对于剃头匠,这是小本经营。
下图:掏耳朵的棉签
下图:卖竹制日用品的小贩
下图:拉粪的驴车
清朝时,已修建公共厕所了,出现了大粪车,以摇铃为号。
仔细看,路边有骑自行车的人。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从英国进口自行车,后来开办了不少车行,经营自行车及零配件,以卖带修。民国时期,日本人在上海、天津和沈阳三地先后开设自行车厂。1940年上海自行车厂成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品牌。
下图:卖扫帚和刷子的小贩
下图:穆斯林糖果小贩推着车子
他车上类似烟囱的东西,便是穆斯林的标记
下图:卖糖葫芦的独轮手推车
下图:拉树的马车
中国自古就有树木移栽,当然大都为官府或富贵人家才有实力。
下图:装满蔬菜的人力车
具体装的什么蔬菜?着实看不清
下图:人力车夫
人力车夫都很辛苦,每辆车都有牌照,每月要向车行支付租金,就是现在的“份儿钱”。一看到这样的照片,就使我想起“骆驼祥子”
下图:等活儿的人力车夫
下图:卖帽子的小贩
下图:钉马掌
钉马掌可是个技术活儿,得先把马固定住,防止其踢人咬人,过去常用马掌桩,就是几根大木柱子把马捆起来。将马蹄上的污秽清理掉,对马蹄进行修理后,将马蹄铁钉到马蹄的底部。钉子要斜着往外钉一点,露头后再把钉子头敲弯,把马掌“挂”在了马蹄上。
下图:用自行车装载货物
小时候,家里经常用载重自行车运货,那种自行车叫铁驴
下图:用绳子拖着冰
特别大的冰块儿会放到圆木头上滚动着推到冰窖里面
下图:冰场
人们在城墙旁边的护城河切割冰块存储至夏季
下图:凿冰工具----冰溜子
下图:在地下存储冰块
地窖要做好隔热措施,先在地窖里铺上一层锯末稻草之类的东西,放一层冰块儿撒一层锯末,不然有可能会冻到一起。放冰要放满,不能有太多空间,然后把冰窖盖严,这样这些冰块就可以放到来年的五六月份,然后拿出去用或者售卖。
下图:采冰场
卖冰其实是一项产业,北方的城市几乎都有这样的产业,从事储冰卖冰的人是很多的,一般的富贵人家还都有自己专门的冰窖。
下图:街头木偶戏
布袋木偶戏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图:表演木偶的人敲锣吸引观众
下图:木偶生意人拿着锣挑着他的演出家什
下图:木偶
下图:木偶,猪八戒背媳妇
下图:木偶,唐僧、猪八戒、沙僧
下图:制和景泰蓝的工匠
民国时期,景泰蓝行业比较景气,有大量工人从事此行业,其中出口量很大。
下图:景泰蓝车间
下图:妇女和儿童在看一个家具工匠工作
重点来了,仔细看:这名妇女没裹脚,这在那个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下图:木匠
下图:木匠在制作家具
下图:琢玉人在打磨玉料
这种工具叫“水凳儿”,靠脚踩动踏板带动砂轮转动。
下图:切割玉料
这种工具叫“锼弓子”,用于镂雕的工具,这种工具在殷商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历代都有沿用。
下图:砂轮打磨玉料
“水凳儿”在隋唐时期出现的,在古代的琢玉工具中已经非常的复杂、先进。
这个场景使我想起一本书:《穆斯林的葬礼》,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下图:银匠
下图:在车间工作台工作的银匠
下图:工作的银匠
下图:街头杂技艺人
早年间,经常可以看见耍杂技的人撂地杂技,现在基本绝迹了
下图:街头耍蛇人
耍蛇人天天背着装着蛇的背篓卖艺
下图:捡纸的少年
注意:是捡纸,而不是拾粪,用的工具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