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中国史31:东晋的情况
317年,晋愍帝为前赵所杀,时在健康的琅琊王司马睿自立为晋元帝,以下即称东晋。晋元帝得立,依靠的是琅琊王氏的力量,所以重用王导为宰相,王敦掌兵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时的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最好的是荆州地区。早在春秋时代楚国即以荆州之地为根基,开发既早,积累亦厚。而此时长江下游的扬州地区,虽然经过三国东吴的开发,但其发展程度仍较中游为劣。因为荆州人口众多、钱粮富庶,所以东晋的兵都养在此处。而军事战略上,于荆州置重兵,便于顺江而下,也有利于长江一线的防御。所以东晋的形势,朝廷虽然在健康,国力的根基则在荆州,这也就造成了外重内轻之势。
朝廷力量弱,藩篱力量强,那是势必要互相猜忌的。晋元帝用王敦掌荆州兵权,本意是加强对上游的控制,可一旦王敦控制了荆州,元帝又不免猜忌他。此时琅琊王氏的声望正是如日中天,元帝更有意削弱他们的权力。结果到了322年,王敦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一路打到健康,将下游勤王的军队全部击败。王敦控制了朝廷,本有意废掉晋元帝,因得不到王导的支持而作罢。323年,晋元帝病死,晋明帝继位。王敦仍拥兵荆州,遥控朝廷。到了324年,王敦病死,晋明帝才发兵讨平了王敦的余党。王敦虽败,琅琊王氏的势力却未受影响,王导更因平乱有功加官进爵。
325年,晋明帝死,继位的晋成帝年幼,明帝皇后庾氏临朝,后兄庾亮辅政。327年,庾亮欲削历阳内史苏峻的兵权,结果苏峻叛乱,攻克了健康。庾亮逃出京城,联合江州太守温峤、荆州刺史陶侃一起讨平了苏峻。不久陶侃亦死,庾氏的庾亮、庾翼、庾冰相继执掌荆州兵权。因为庾氏是外戚,这一时期朝廷与荆州之间颇称融洽。345年,庾翼死,东晋朝廷用桓温掌荆州,于是上下游之间又开始互相猜忌。347年,桓温发上游兵攻灭了蜀地的成汉,一时声威大震。晋廷为了抗衡他就引用同样很有声望的名士殷浩做宰相。殷浩为了建功,在354年趁后赵内乱之机北伐。他用羌族降将姚襄为先锋,结果被姚襄倒戈打得大败。桓温即此为借口压迫晋廷将殷浩废为庶人,然后自己北伐,击败姚襄后收复了洛阳。桓温早有异志,不过忌惮朝中门第大家的势力,所以想先建功立威再行篡夺。365年,前燕攻占洛阳,到369年,桓温举兵伐燕,结果大败于枋头。此时桓温已将近60岁,自知北伐建功再无希望,遂于371年入健康,废皇帝为海西公,而拥立元帝幼子司马昱为简文帝。此时桓温的声威煊赫已极,多次暗示朝臣拥他受禅位。朝廷中当国的谢安、王坦之用敷衍、拖延之策对付桓温,桓温亦终究没能下定决心举兵反叛。桓温病死于373年,其弟桓冲继承了荆州的地盘。桓冲没有野心,自愿将兵权交出,上下游间的矛盾才又告一段落。
372年,简文帝病死,晋孝武帝继位,谢安用事。377年,为防御前秦的进攻,谢安用兄子谢玄镇守广陵。谢玄招募江北流民建立“北府兵”,号为一时精锐。383年,前秦苻坚举大兵攻晋,谢玄即用北府兵败之于淝水。此后东晋的形势,下游的武力就转比上游为强了。淝水战后,谢氏门阀的势力大盛,引起孝武帝的猜忌。谢安受排挤去位,不久即病死。孝武帝用琅琊王司马道子为相,刻意削弱王、谢大家的权势。司马道子当国日久,孝武帝又觉得他尾大不掉,所以派后兄王恭镇京口,殷仲堪镇江陵,以外藩的兵力做牵制之用。
396年,孝武帝死,子安帝继位。司马道子用事,与王恭、殷仲堪矛盾激化。到398年,王恭、殷仲堪就一同起兵讨伐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率军抵抗王恭,劝诱北府军的将领刘牢之倒戈,王恭遂败死。此时殷仲堪的荆州军又杀到,刘牢之不肯再战,晋廷只好向荆州军求和。此时荆州军中领兵的是杨佺期和桓温的儿子桓玄,晋廷任两人为刺史,用地盘买得两人罢兵。399年,桓玄又起兵攻灭了殷、杨,吞并了他们的地盘。402年,荆州饥馑,桓玄拦截漕运使下游乏粮。司马元显举兵讨伐桓玄,结果刘牢之再次倒戈,桓玄不战而胜进入建康。桓玄入京之后迅速诛除异己,然后在403年废安帝自立,史称桓楚。桓玄称帝本是自不量力,根本不能服众。到了404年,北府军将领刘裕等人起兵讨伐桓玄,桓玄遂败死。刘裕拥安帝复位,自己执掌了朝权,麾下诸将亦各占雄藩。
409年,刘裕出兵攻灭了南燕,收复了河南之地。412年,刘裕又攻灭了与他一同起兵讨伐桓玄,当时割据荆州的刘毅。稳定了内部之后,417年,刘裕举大兵北伐,一举攻灭后秦,收复了长安。刘裕在长安未及站稳脚跟,他留守建康的心腹刘穆之就病死了。刘裕害怕后方有变,只好举兵南归,留下一个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刘义真兵力既少,诸将又不用命,长安遂为胡夏所克。刘裕闻失长安,登城流涕而已。420年,刘裕布置妥当,遂篡晋自立,是为宋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