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是做技术研发的,年初小组领导刚刚被提拔,于是他觉得自己会是顺理成章的上位。空降就空降吧,但偏偏这位领导的业务业务水平,平平淡淡,毫无出奇。然而,对于做技术的人来说,通常会有一个误解:只要技术水平高,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走入管理岗。无论是大领导,还是小领导,走到领导这个层级,最看重的其实还不是专业能力,更重要的在于知人善任、团队管理、资源协调等。我在做管理咨询的时候,跟过两个项目经理,两个经理的风格完全不同。李经理,综合能力比较强,无论项目组输出的成果如何,他都能够与客户进行斡旋沟通,最终使得客户不仅认可了咨询成果,同时还能拿到后续项目。王经理,专业能力比较强,无论项目大小,能够迅速搭建内容框架,然后快速分工,完成成果输出。我们的成果总是很快能够完成,但成果经常被客户打回来重新调整优化,过程特别累心劳力。甚至改了好几稿,最后客户说:“我还是觉得第一稿好。”作为技术骨干,只要能够明确要求,按照规定时间,完成技术攻关,输出成果就好。作为中层管理,不仅要向下管理,同时要向上管理,内外组织协调,完成组织目标。作为企业高管,要有战略思维,具备顶层设计能力,激发组织活力,释放管理效能。不同层级,对我们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要理解这棵职场技能树。向上走,你可以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有能够找到解决问题人的能力。如果你想往上走,就去对标一下,看看自己与目标岗位的匹配性。《稀缺》里说,当我们的宽带被自己的关注度所占用时,就很难去关注宽带之外的东西。觉得上司专业能力应该比自己强,这是很多职场人的一大误解。有的只会发号施令、靠职位压人;有的能够搭建平台,帮助个人成长;有的只是过度放权,无为而治。
他能够跟上组织的发展,能够为团队发展创造机会,并且能够为团队成功创造环境和条件。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让你做的事情有意义、有价值、不重复,能够协调资源帮你完成目标计划,能够帮助你做的更好。而且在成果汇报和业绩展示的时候,愿意将你推出去,为你输出职场影响力,让你有成为的机会。他自己本身能够在公司稳得住,愿意给下属犯错的机会,并且敢于为下属的错误承担责任。情绪稳定的领导可以为你输出安全感,进而激发你的创造性。
其实,无论是你的领导,还是你的伴侣,你的朋友,情绪稳定都可以作为一条衡量标准。
符合以上五个标准中的任意三个,就可以称得上一个好领导了。你的领导之所以能成为你的领导,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比如,和潇姐组团做项目时,我在吭哧吭哧的加着班画着PPT,结果一旁的她在聊着QQ,你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吗?我关注的是项目成果都靠我输出,她关注的是如何对客户负责和对上沟通,我们的信息由于职位的不同,出现了认知偏差。我还亲眼看到过一个案例,有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被提拔为部门领导,那些部门的元老面子上虽然过的去,但是背地里都表示不服气。只有年龄跟他差不多的小A和小C,兢兢业业的为他出谋划策,答疑解惑,还额外承担了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帮助他平稳度过了适应期。新领导工作完成的越出色,越是能够得到上级的信任,整个团队的话语权也在公司越来越多。小A和小C,这两个人的发展自然也不错,都在当年被破格提拔了。所以,不如暂时放下心中的芥蒂,弥补领导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领导平稳过度适应期。这样做,不仅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自己在团队中有一席之地。同时,还可以培养与领导之间的信任力,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输出自己的稀缺力。职场信任是很难建立的,需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打磨,一个事情一个事情的落地,一个日常一个日常的对接。这包括,工作成果很容易获得通过,有机会拿到具有高价值的项目,以及在犯错的时候很容易被原谅并给予二次机会,等等。然而,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关键还在于,能不能理解,职场每个阶段的技能树。我发现,我们很多人,容易掉入一个我行你不行的认知怪圈里,然后在饭桌上作为下酒菜。比如你看某某事,明明就应该这么做,但上司却听不进去,结果狼狈了吧?也有一些人,暗戳戳的表示不服气,于是在事情的落地上,也不那么用心用力。认为领导不专业,也看不出来其中的原委,能糊弄的就随便糊弄一下。暗中讽刺、嘲笑、埋怨上司的业务能力,这实际上是很多资深老人的一贯做法。但是你要想一下,如果你不很好的配合上级的节奏,故意选择拖延,或者提交一份差强人意的成果,不仅影响了自己技能的精进,同时也会在领导的团队谱上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再退一万步说,到了二选一的时候,你以为组织会选择谁?放弃谁?培养一个业务骨干确实不容易,但是要培养一个好领导会更不容易。为啥是他,不是我?我跟这个职务的技能要求,还有哪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