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是 把“ 双刃剑 ”,用好了疏通全身气血,用不好伤血!
《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当血不在经脉中循行就是离经之血,因为已经丧失了血液的生理功能。
我们先说说化瘀药。化瘀药一般可分为动物类和植物类。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前者化瘀的功效更强,后者化瘀的药效相对来说要缓和一些。
植物药,比如三棱、川芎等,从五行上来讲,属木。木有一股升发之气,就算一颗小芽,破土之后它都是拼了命地往上长。正是这种升发疏通之气,使它有了破结、疏通的功效。相对于植物来讲,动物的这种升发之气更迅猛。比如中医中最常用的化瘀药地龙、穿山甲等。地龙就是我们所说的蚯蚓,它总是在泥土里活动,土块再硬也能钻进去。穿山甲就是穿山甲的鳞片,穿山甲就更厉害了,连岩石都能钻,所以它的药效更迅猛,活血化瘀的功效就更好了。
专治跌打损伤的云南白药其主药就是三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三七“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仆杖疮血出不止者,嚼料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古人行军打仗经常会受伤,将三七叶嚼烂后敷在伤口处,1~2天伤口就能痊愈,所以它自古以来就是很好的金创药。
川芎也是常用的化瘀药,《本草纲目》称它为“血中气药”,所以一般中医给您补血时,也会开川芎,用它来行血。但是这味药一般要配合其他药物来用,单独用得较少,也不能长时间服用,否则会“走散真气”,把元气慢慢耗掉。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就认为川芎“单服久服,令人暴亡”。
沈括的《梦溪笔谈》就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人长期服用川芎,后来被名医郑叔熊得知。郑叔熊告诉他,川芎不能长时间服用,不然会危及性命。这个人不听,后来果然“无疾而卒”。所以川芎像三七那样整日泡茶喝是不行的。其实不只是川芎,其他活血化瘀药也一样,都有耗血伤血的副作用。只有当归、鸡血藤等少数药相对来说安全一些。所以千万不要听说哪味药能化瘀就去药店里买来,弄不好会酿成大祸的。
既然用药不安全,那么刮痧和拔罐行不行呢?刮痧和拔罐活血化瘀的效果的确很好,也比用药安全一些,但有些方面还是要注意的,不然也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哪种人比较适合拔罐呢?比如吹空调受了寒,痛得肩膀抬不起来,这种情况下拔罐效果最好。因为寒邪会导致瘀血,这时候用火罐,一可以用它的火力来祛寒,二可以将瘀血吸出。再就是身上有痛处,病灶很深,刮痧刮不到,可拔罐。拔火罐需要一定的技巧,现在市场上卖的有真空罐,用起来很简单,哪痛拔哪。但由于没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环节,效果相对来说差一些。
拔火罐也可以“点面”结合,比如腰痛,那就在腰上拔。如果是大面积的瘀血,比如受寒,或是慢性疾病,这时可以在膀胱经上拔,从上拔到下,左右两条经都要拔到,因为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一条排毒通道,这样可以把整条经络打通。另外,同一个部位不能每天拔,要等到拔出来的斑痕消失之后再拔,不然拔出来的就不是瘀血,而是新血了,对气血也是一种无形的消耗。罐子也不是越多越好,在疼痛部位或是几个重点穴位处拔罐就可以了,用罐太多也会耗伤正气。有些人是不适合拔罐的,比如心脏病、皮肤病患者,或是有出血性倾向(如血友病、紫癜病)的人。
最后再来看一下刮痧。大家对刮痧应该很熟悉了,很多养生馆、美容院都有这个项目。刮完痧后,皮肤上往往会有大片大片的红紫瘀血,这就是“出痧”。出痧意味着“给邪以出路”,出的痧越多,说明瘀血排出来得越多。
刮痧适用于哪种情况呢?
说到刮痧工具,人们往往会想到刮痧板。其实刮痧工具很多,《痧胀玉衡》载:“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刨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背胸部肌肉较多,用铜钱(现在用硬币、刮痧板)蘸些油就能刮了。
头、额等部位肌肉少,用刮痧板可能会伤到皮肤,这时可以用棉线蘸香油刮。腹部较软松,刮痧板也不好用,这时可以用盐搓。如果是给小儿刮痧,那上面的就不适合,用什么呢,用嘴。比如说孩子身上的某个部位又痛又痒,这时可以轻轻吮吸,嘬出紫红色的痧,孩子既不会觉得痛,又能治病。
刮痧与拔罐一样,也不能每天刮,要等到痧印消除之后再刮第二次,否则会使气血白白消耗。另外,有些人不适宜刮痧,比如孕妇、癌症患者,或是有出血倾向的人。
护卫健康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是智慧。只有深明此道,才能趋利避害,让自己得享天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