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大才为何都选择秦国:不问名气头衔,能强秦就举国相托

战国大争之世,励精图治的各国君主争相延揽人才。魏文侯宣称“夺淫民之禄,以徕四方之士”,任命李悝主持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变法,并请来吴起、乐羊子、西门豹等人,整顿军备、富国强兵;韩昭侯请来法家申不害主持变法,夹缝中生存的“弱韩”迅速崛起,15年间无人来犯;偏处西北苦寒之地的燕昭王也曾一度筑起黄金台,招揽到乐毅、剧辛等名将,攻伐齐国70余城,报仇雪恨。

外来人才占据秦国政治舞台

但是,东方六国延揽人才的魄力和广度都远不及函谷关内的秦国。从秦穆公争霸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段时间里,秦军大规模对外作战近130次,国君亲自领兵或记载不详的共50次,其余80次中由外来人才统领的作战共56次,占7/10;从公元前334年秦国设立丞相一职开始,直到秦二世亡国这长达百年的时间里,24个丞相里16人是外来人才,占2/3。

历代丞相基本不问出身

这些统兵将领和丞相里,既包括司马错、魏章、蒙骜等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包括张仪、甘茂、范雎这样纵横捭阖的外交家,也包括精通内政的商鞅、李斯等法家风云人物。若论名气地位,这些人在秦国出将入相前,没有一个是诸子百家中的风云人物。商鞅入秦时不过是魏国丞相府一名小小属官,张仪曾因偷盗嫌疑在楚国丞相府遭到毒打,范雎更是一名死里逃生的小小门客,但入秦之后往往一席长谈,“出奇计强秦”,立即就被秦王任命为大良造、丞相,举国相托。

东方六国更注重名气

相比之下,东方六国招揽人次往往缺乏功利性,更在乎人才的虚名,只要名气够大,招牌够亮,就算是对国家军政没有什么帮助,也丝毫不在乎。阴阳家邹衍钻研玄幻的五行学说,对富国强兵毫无益处,但由于名列稷下(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诸子之首,莅临魏国,魏惠王亲自郊迎行宾主之礼;到了赵国,权倾朝野的平原君亲自为其侧行撇席。正是在这种风气之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活跃在东方六国、大放异彩,反而让那些名声不显的经世致用之才失去了舞台。

恰好,秦国从秦孝公时期就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只要能让秦国富强,“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大批实用型人才千里迢迢入秦,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