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实录》记载了朝鲜王朝近五百年的历史...

我选了几段大明正德年间朝鲜使者口中的大明朝廷样子。

正德十二年,武宗一直驻扎在宣府、大同一带。因为随身多是近侍和边将,并无文官随同,皇帝与京师沟通不畅,这就导致了各种流言出现。

有说武宗是已经被蒙古抓了的;又说武宗已经战死了;还有说太后崩了,因为找不到武宗而秘不发丧的。朝鲜方面也听说了,就派出使者来打探消息。

正德十三年,使者回朝鲜报告,说皇帝就是去北边玩了,七月初九从宣府去大同,九月去偏头关,再去陕西榆林卫,走了一千五百里。后来武宗南巡的时候,朝鲜使者又报告道:

…且边御失备,达子乘隙,恣意剽掳,毁长城一隅,出入无忌,殆无宁日,人人皆疑朝夕敌必至,莫敢宁居也。…上曰:帝之所好则何事?答曰:弓马之技也。若闻达子之变,则必欲自往征之,故虽有边报,多不闻于帝也。

好一句“虽有边报,多不闻于帝”,可见从朝鲜使者这看,大明朝廷的君臣关系,是出了大问题的。

正德三年的时候,正是刘瑾用事时期。朝鲜使者回去后是这么向朝鲜君主报告自己在北京见闻的:

...臣三度赴京,向者见老成人满朝,今则皆辞职引去,只有三阁老李东阳耳。...武宗视朝不早,朝臣至有冻足蹴地者。...六部公事,一无所奏,而无所可否。...不得见皇帝之容,...仰视之,则皇帝尚有儿气。...谏官多有被罪者,...然百姓愁叹之声,未之闻也。...皇帝崇笼宦官,宦官所言,朝臣莫不顺从。...

则上面这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在正德初年的时候,皇权与文官集团的碰撞是非常激烈,而宦官势力作为皇帝的爪牙,在制衡文官集团的时候,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几乎是一下子就把整个文官集团扇到了地上。而其中那句“百姓愁叹之声,未之闻也”,则说明了这场朝廷的权力之争,被很好地控制在了朝廷高层,并没有延伸到基层,导致社会出现动乱。其实还是正德年间的这群文官们不会造势,要是学学晚明东林党玩舆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