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清楚,很多大学生,尤其是普通一本、二本,都非常恐惧微积分,他们认为自己“笨”,没有办法和那些考上985、211、双一流的学生相比拟。他们觉得他们在中学已经尽力了,但是失败了,很多人认为自己失败在父母没有给他们一个先天的“高智商”。一直在学生心目中被当作哲学老师、心理学老师,本人也一直都在努力地去把数学知识的结构与学生的认识结构结合起来。而且我更清楚人的智商形成过程中,先天和后天都很重要,对于正常人来说,先天差异非常小,相比起来后天可能更为重要一些。我们知道智商和人的抽象能力相关,如果学生能够把学到知识高度抽象为比较容易再现的形式,那么他的记忆的广度和回忆的速度都会快很多。可惜的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太多的学生、老师没有注意到对知识的梳理,一味的原封不动的“塞”到大脑中,导致知识关联度比较差,提取信息的速度会慢很多。昨天一位同学问我一道关于函数的题目。他不明白为何在题目前面给了条件限制,其实我告诉过他们,对于函数首先要思考定义域,然后观察对应法则。我们看到的所有的函数都是按照这个既定的高度抽象的“模式”进行的。
但是我们的学生更习惯于具体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的记忆,如果看到不熟悉的函数形式,就会产生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此时老师应该做什么呢?不需要给他们讲解这些具体函数的各种形式变化,而只需要告诉他们一个抽象的分析问题的模式,让学生在一个抽象的模式中思考,养成关注抽象事物的思维习惯。
当他们在抽象中完成很多具体的事物的解答的时候,他们就会意识到了自己是多么优秀,一点都不会逊色重点高校学生。(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