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饭煲输在哪里 改变消费者印象是关键
7月1日,cctv2《消费主张》播出了一期非常有趣的节目,对中、日、韩三国的IH电饭煲做出了评测。
IH电饭煲,全称IH电磁感应加热式电饭煲,依靠磁力线穿透锅体进行加热。因此,相较普通电饭煲,会有火力、热传导力、热对流性强大的优势,使米饭的口感得到提升。
如果用IH电饭煲煮面条的话,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每隔一段时间,面条沸腾的方向就会产生变化,这说明了加热点在不断变化,也印证了受热更加均匀的宣传说法。
我国的IH电饭煲,2013年销售规模是102万台,2015年的销售规模达到了2013年的5倍——511万台。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国人去日韩采买电饭煲的新闻消息,这更加说明,我国消费者越来越意识到电饭煲对于米饭口感的重要性,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入,而我国的IH电饭煲市场也绝不止511万台的容量,IH电饭煲终究会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而中、日、韩三国的IH电饭煲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首先是价格,我国的IH电饭煲上至两三千,下至两三百,价格分布散而广,而韩国产品则基本在1000元以上,日本产品的价格就更贵了,3000元以下的寥寥可数,5000元上下的不鲜见,更有10000元以上的。其卖点是分段加热,保留营养,口感更佳。
首先是口感测试,本轮采用了29999元、5850元的两个日本产品,4228元的韩国产品,以及2500元,1900元和499元的中国产品。在保证同样的米和水、严格按照各自说明书操作、保证品尝者对米饭所对应的电饭煲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中国产的1999元的电饭煲拔得头筹,而价格是国产电饭煲15倍的的日产电饭煲仅得到一个并列第二——4票!
而在随后的营养价值测评中,IH电饭煲数量增加到9台。以淀粉糊化度为指标,理论上,低于90%表示可能出现夹生,高于100%则表示水分过多。1799元的日产和599元的国产电饭煲糊化度在90%以下,2390元的日产超出了100%,其他电饭煲都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对于另一项营养指标——还原糖,国产2599元的电饭煲获得了第一。14999元的日产和599元的国产并列最后一名。
那内部构造呢?令人惊讶的是,百元国产和万元日产从线圈来看,并能没有什么区别,上文提到的日产所宣传的“分段加热”也只是在锅的中间多缠绕几圈电线,而据专家介绍,这纯粹是多此一举,并没有实际意义。锅胆温差越小,受热越均匀,即导热能力。倒数三名分别是:499元的国产温差42℃,5850元的日产温差37℃,29999元的日产温差36℃。
因此,由以上从口感、营养、内部构造三方面的测评对比来看,日产、韩产IH电饭煲相较于我国国产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而且价格昂贵,却依旧有大量国人趋之若鹜。又是什么原因呢?
豆瓣的网友提出了两个很有趣的观点:一、“不是电饭煲的问题,是米的问题。日本的米好多都是从东北进口的,所以并不懂国人对日本电饭煲的狂热点在哪里。”二、“应该拿同等价格比较,买日本的三四千的不要老和国内几百的比,那肯定是觉得日本产的好。”而且,这两个评论点赞最多上了热门。
中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大,但多年来大多数前沿技术并没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往往都被称为“世界的代工厂”。国人观念中的“国产品牌技不如人”的观念不能说根深蒂固,至少也是习以为常了。因此,消费者很容易会站在并不平等的角度上审视国产和国外产品,造成一些对国产品牌品质的误会。也正是由于这种误会,使国人热衷于“海外爆买”,并因此多次登上日剧、日本新闻。
而这次对于IH电饭煲的试验说明,国产3000-5000价位的IH电饭煲并不比日产29999元价格的差。
但中国品牌的现状依旧不乐观,美的方面曾对《日本经济新闻》说过:“为了品牌才实施收购。是为了’TOSHIBA(东芝)’的品牌使用权,如果无法使用东芝品牌,我们根本没必要收购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由一斑而窥全豹,诸多国产家电品牌通过多年的奋斗和积淀,已经能和国际大牌并肩站在世界家电技术的前沿了,但品牌得不到世界甚至是自己国人的认同,只能采用这种收购品牌的迂回战术来达到寻求市场认同感的目的,令人惋惜。
所以,我国家电品牌要扩大市场,技术创新增强自生实力是一方面,同时,加强品牌意识,塑造品牌力量,消除消费者固有印象则更为任重道远。
想起一则有趣的电饭煲的新闻:《励志:天价声控电饭煲不懂中文女子怒学韩语》,希望以后不会再出现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