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十六)太极(六)道龙儒凤,文化巨人
前面说到了一位?其实稍微对道教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虽然“柱下史”是个职位的名称,差不多就是图书管理员的职位,但在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它一般都只属于老子的。
老子,也就是老聃,道教称之为“太上老君”,但他出现在这里有点奇怪。
老子
因为按《位业图》的序列,他是太极境的最后一名。而偏偏是太清境的第一名,就算是象后圣帝君那样同时居于上清境与太极境,也有点委屈他了。
事实上,老子就是个谜。我们往往认为已经了解他了,却往往对他一无所知。
就象在《西游记》里,说金箍棒被大禹用来丈量山河,但它是太上老君打造的。这与我们相信的老子是春秋晚期人相违背。于是韩田鹿在《百家讲坛》上用“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来解释,其实是很圆滑的作法。
事实是,作为一个神的太上老君,他的寿命甚至是宇宙的几倍。但作为一个人的老子,他的时代只处于春秋末年,与孔子同时,两位中华文化的巨人曾经见过面。孔子称老子“犹龙乎?”也就是说他有如神龙一样见首不见尾。但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史官的老子没有在历史上留下相关的印迹。
有人考证出老子的生平,说他是楚国某将军之子,父亲战死沙场后艰难度日,在逆境中锤炼出光芒万丈的思想,云云。
看起来很真实,但其实这只是小说。事实上,后人对比现有考究老子生平的资料,惊讶地发现《史记》上的材料与庄子的文章里高度一致,而庄子本身就是个大寓言家,也就是说,有关老子的史料记载可能都是虚的。所谓“孔子见老子”也许根本没发生过。甚至有人怀疑《老子》这本书都是汉人伪托的。但这个猜想被郭店楚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终结了。
帛书《老子》
但这只能证明《老子》这本书先秦就有了,对我们想更多一点了解老子生平的愿望全无帮助。古代通常的说法是,老子从周武王时就担任了“柱下史”,一干就是几百年,一直到春秋。当他看到周室已经衰败,无可挽回,就骑着牛西去。路过入秦的要地函谷关时,他发现有人在等着他。这位就是尹喜。
虽然说后人都叫他“尹喜”,但这很可能是个假名。因为他的职务是函谷关的关尹。所谓“喜”,其实是看到老子很高兴。后人也称他为“文始先生”。前面已经提到了,文始先生与栢成子高、西归子、丰车子是同学。那就是都是从上古活下来的人。所以他也有点法力。
尹喜曾经在城楼上看到紫气满天, 认为是有圣人东来,经过这里,于是就拦下了他,正是老子。他拜老子为师,请求老子为这世间留下点什么,老子就写了《道德经》。而后尹喜修炼成仙,号“无上真人文始先生”,传下了道教楼观派一脉。有说法是,他参与了“化胡为佛”的大工程,负责在西域八十一国协助佛教的传播。
尹喜见老子
但有说在老子出关前,就收了一个弟子,叫做“庚桑子”,他的本名叫“庚桑楚”,居在北边的畏累山,也就是传说中阴阳之界的羽山。庚桑子在这里三年,周围的百姓奇怪地没有得什么病,而取得了大丰收。后来庚桑子飞升,被列为四大真人之一的“洞虚真人”,也在太极境。
另一种说法是,老子出关不久就死了。一个叫“秦佚”的人来吊丧,但他没有行什么大礼,只是长号三声就走了。别人拦下他说:“你怎么这么不尊重朋友?”秦佚说:“我这三号是代表老聃的出生符合自然之理,他的死亡也符合自然之理,他传下的道理也符合自然之理。”别人听了他的话若有所悟。因此,秦佚也进入了太极境。
比周宣王时代稍晚一点的是萧史、弄玉。他俩是对童话故事般的神仙眷侣。弄玉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的小女儿。父亲喜欢她得不得了,甚至让她自己择婿。于是有个年轻人来应聘。这位姓萧,叫“萧史”,他的特长也是会吹簫,一吹的话, 孔雀、凤凰都飞下来。长得又玉树临风,弄玉一看就喜欢上了他。父母专门为女儿女婿修了座高台,称之为“凤台”。萧史在上面教弄玉吹簫模拟凤凰鸣叫。终于学会了。伴随着弄玉的簫声,天上落下了一只五彩斑斓的大凤凰,停在了凤台上。簫史也骑上了一条龙。两人在秦穆公与夫人的注视下升天而去。
萧史、弄玉
这事太浪漫了,怎么能够得到人间现实主义的大师们认可?于是有说弄玉是没成年就死了的。现代小说又有说萧史是包藏祸心的远古龙族。反正都是羡慕嫉妒恨啊。
下面轮到致使《位业图》被喷得体无完乎的万恶之源了,他就是孔子。在书中他被称为“太极上真公孔丘”。
对于孔子,人们对他的误解和对老子的误解一样多。很多人认为他是反对神话的斗士,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嘛。但其实孔子的意思是指先把神灵的事放一放,而不是否定,处理好人的事再说。有句话更能表现他对神灵的态度,即“敬神如神在,如不敬,也不怪。”禀承他的思想。儒家把祭神的仪式与其宗教意义分割开来。事实上我们中国人的思想至今也受其影响。每年我们回乡上坟,不是认为祖先神灵一定就在那里保佑着我们,而是认为用这种方式可以表达我们对祖先的尊敬和哀思。
事实上,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圣人,孔子很早就被神化了。传说他出生时就有头麒麟从天而降,走到他母亲身边看护这幼小的婴儿。而当孔子长大后,就有了透过古代的作品与古人交流的能力。比如说他演奏了《文王操》就看到了周文王。很早就成了闻名列国的大学者。诸国君主都来向他请教。他把本来属于贵族的教育向百姓们普及。门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在楚国遇到了一个叫“接舆”的家伙。 这人精神似乎有点问题,所以人们叫他“楚狂”。当他遇到孔子时,便开口唱道:“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孔子发现他话里有话,想下车和他说话,没想到这个疯子已经跑远了。
后来据说楚王听到了接舆的名头,想召他做官,结果被他老婆拒绝。后来两夫妻一起去峨眉山隐居,最后死在了那里。其实“接舆”也就是“接到车辆”的意思,指的也就是孔子那辆车。道教经文中说,接舆的真名叫“陆通”,他其实是在峨嵋山吃仙果成了仙,进入了太极境。在普贤菩萨入中土前,峨嵋山是他的道场。
除了接舆,孔子还遇到了其他的一些异人。比如一个叫“大项”的小男孩。他又叫“项橐”, 七岁时在家门口玩,在地上用石块垒了一座小城。正好有驾车驶过来。小项橐伸手招呼:“停,这是我的城,不准通过!”
车上坐的正是孔子,他感觉这孩子有些可爱。干脆和他聊一聊玩。没想到这娃儿实在太聪明了,能言善辩。几番下来,孔子都感觉五体投地,干脆拜他为师。
项橐会孔子
这就是项橐七岁为孔子师的故事。但却没有他长大的故事。其实按古人的观念,神童一般都活不了太久。老天爷会早早把他们收回去的。于是项橐回太极境作了神仙。不过另有说法是大项曾经教授过黄帝。看来他本来就是神仙了。
两位神仙都回到了天上,而孔子本人即使年纪增长也没有放弃学习。越学越精深,后来他还有了预测未来的能力。预言了秦始皇与刘邦的出现,并且为即将到来的汉朝创作了治国大纲。这就是《周礼》。最后他死亡后,元神带着几个弟子到了海上的仙岛当了水仙。有的道教绘画作品中的文曲星也就是孔子的模样。
文曲星
当然这些东西人们不会认可。反对儒家的人认为,孔子就是这世间万恶的根源,恨不能把他鞭尸再踩上两脚。正统的儒家认为, 把孔子列入道教神灵对至圣先师是种侮辱。在这种观点下,陶弘景版的《位业图》里面很可能没有孔子。现在的《位业图》里的孔子是闾丘方远加上去的。当然遭到了儒家们的一致痛恨反对。
在儒家神系中,孔子以下就是“四配”,排行第一的就是颜回,号称“复圣公”。在位业图上他被称为“明晨侍郎三天司真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大弟子,是一位家境贫寒但仍一心向学的人。孔子周游列国时,他有斩杀蛇精的传说。可能是因为孔子树大召风,引来了一些对头或者杀手。颜回与他们有过交手并取得了胜利,这故事也被神化了。
孔子本来想让颜回继承他的道统,但颜回死在了老师的前头。传说中是因为两师徒上泰山无聊时看吴国东门那边比试目力。结果颜回不仅落败,还搭上了自己的所有精气。年纪轻轻就头发白了,死去了。孔子悲痛万分,认为没有人能够继承自己了,哭道:“天丧予(老天爷要我死啊)!”不久也去世了。
按照道教的说法,孔子的三千弟子都不会进入地府。七十二贤者更是早就名驻玄洲。颜回死后,先是成为了地府的明泉侍郎,后来才升职当上了三天司真。不过研究者们相信,他的名字也是闾丘方远写上《位业图》的。
颜回和孔子
老子、孔子之后,太极境的高人就是庄子,在这里叫“韦编郎庄周”。历史上的庄子其实是宋国人,一生只作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却是一位大作家,写有《庄子》内外篇,被道教尊为“南华真人”,名列四大真人之一,授“太玄博士”治下为荆山。在《位业图》中,他被称为“韦编郎”,这却是源自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的故事,不知何由。可能是指他当神仙后也成了畅销书作家,仙人们读他的书多次把编书的索子都磨断了吧。
道经中说,庄子的师父叫“长桑公子”。但又有说法长桑公子是医圣扁鹊的师父。他本来也是个隐世的高人,在一家小驿站作管理,偶然遇到了个叫秦越人的小伙子,感觉对方不错,就拿了点秘药给对方吃。于是秦越人有了透视人体的能力,这为他治病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人们惊叹他的妙手,以上古医神扁鹊之名来称呼他。结果反而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这么说来,庄子与扁鹊其实是师兄弟。
在庄子的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异人。 其中有个叫“支离”,其实也就是“肢离”,这是个畸型人,也有叫叫“支离疏”的,他几乎没有脖子,腮帮贴近肚脐,肩膀比头顶高,五官仰起,大腿骨贴在腰上。长得简直不象个人。但人家身残志不残啊。依靠给别人缝补衣物,足以糊口,靠给别人算卦,足以养活十个人。更重要的是,支离疏化不利为有利。国家要召兵,要服劳役,一看这人是个畸形,就免除了他的义务。由是支离疏活得比很多人都好。在道士们来看,他也是个修行者,于是也安排他入了太极境。
支离疏
另一个进入太极境的异人叫“伯昏”,他的全名是“伯昏无人”,所以被认为是位得道者,是因为他与列子列御寇的一次比试。当时,列子在向他展示自己引以为豪的射技。列子拿了一盏水,放在自己的手肘上。然后开弓射箭,只见箭去如流星,水却点滴不洒。可谓神技。伯昏无人却说:“你这是为射箭而射箭,不是不射箭而射箭。”列子不服。于是伯昏无人带他登上高山,踏上颤动的石头,面临着百丈深渊,背部全空,脚有二分都在崖外。列子吓得趴着,冷汗都流到脚后跟了。伯昏无人于是嘲笑他远没达到至人“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境界。 这未必是个寓言。一个真正的隐者的确应该有这样的胆色。八十年代在中国寻访隐者的美国人比尔.波特就对此很有感触。相对而言,最近被“高房价”赶离终南山的“隐士”只能说是假隐士。他们只是逃避社会,并不象伯昏无人这样以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为目的。
伯昏无人与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