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素传真】| 点亮夜空的礼花
点亮夜空的礼花
那些炮仗和红色灯都是结合民间“赶煞”“攘凶”“辟邪”等习俗加进去的。并不是“年”的本来面目。所以,年的本意是,在春节用牛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在甲骨文中上面部分写法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在金文中,“年”字写法与甲骨文相同,亦从禾、从人。“年”在小篆中写法为“上禾下千”。
《说文解字·禾部》称:“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字,故许慎沿用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之人,此解也并非矛盾。“禾”乃谷物之总称,不能仅解为“小麦”。
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与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获得谷物的大丰收。那么“年”字下为“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来看,“年”字似人头而又顶着沉重谷物,故“年”字有三层含义。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除夕夜是中国人的不眠夜。吃了年夜饭之后,全家老少团聚在一起,点灯熬夜达旦不眠,称为“守岁”或“熬年”。冯骥才表示,“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人们的生命情感,更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但亲情是不变的。因此,团圆一定要在除旧迎新的大年之夜来实现。同时,又是辞旧迎新的节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春节来临时,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盼望与亲人团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春节的时候,人们往往总结过去的一年,享受着过去给我们带来的成果,又将过去一年种种的不如意,在除夕前扫地出门。在新年伊始的时候带着亲人和朋友的祝福,开始新的一轮的努力和奋斗。
新年马上就要到了,一些在外打工的游子,不论是经商的、创业的、还是劳动在各行各业的游子们,都要记着回家团圆哦。家里有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在翘首相盼儿女回家团圆;家里有可爱的孩子宝贝,他们在天天呼唤爸爸妈妈回家。中国人在春节这个隆重的节日里,对游子有一句贴心的叮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春节为什么要吃团圆饭?春节到,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回家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一年在外整日奔波,咫尺天涯让亲人间有了距离,亲人间有着很多的思念和牵挂。吃团圆饭这一刻,一年来所有的思念和牵挂化作了杯中水酒、脸上微笑,给人一种祥和一种放心,还有一种对来年和和美美的期盼。可当你是80岁,若仍是形单影只,无家可依,炉灶冰冷,那恐怕不是好事。换个词说,那叫晚景凄凉。就算你坐拥金山银山,那样的晚年几个人会羡慕?这年头已不时兴陪葬,财富便宜了火葬场的。它更不能带来平安,反而招惹来一帮虚情假意和不必要的被惦记。小的总会变大,大的总会变老,老的不免一死。死而不朽、被后人缅怀思念者,是人生赢家。
春节就要到了,又一年的春运高峰即将拉开序幕。在每一个高峰拥挤得人山人海的车站,汽车站,火车站,每个游子急匆匆回家的脚步,都承载着家人热切的期盼。梦中,从远方传来:“儿啊,没钱也得回家过年……”游子们,家里的爸爸妈妈都在盼望着你们回家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当你回家不在乎面子,不理会别人冷眼,只为了看看倍加思念的家人时,你才真正成人。
以前在剧中看过很多励志的故事,一些出生贫困的孩子,在某一天离家闯天下,并且发誓,一定要创下一番事业衣锦还乡。然后,这样的剧本大多数是心如人愿,八年,十年后,那个发誓的穷少年,再次归来,已是大有造化之人。很多人的生活是不易的,当面对一些节点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苦恼,进而由苦恼转化为伤心痛苦。年底了,过不了多久就得春节了。作为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每个人都希望一家子能团团圆圆。有句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出了多少浪子的心声,说出了多少人对于家庭能在这一刻团圆的热情。
本栏目主编:宋蔷
作者简介:马枚素,原名马兰,笔名:素素、小马扎。1995年4月出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退役后,在国外某航空公司工作。热爱写作,阅读,舞蹈。在本平台开辟了【枚素传真】栏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