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荣,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
尽力使心灵的谦虚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有道之人在纷繁中考察其往复的道理。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是清净,清静就能使生命复归而再次续命;复命续命就是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智,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宽容的,宽容才会坦然公正,公正才能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韩鹏杰《道德经说什么》
老子用言简意赅的话语,把人生中的道说清楚了。你想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挂碍,就离不开自然的“道”。
一:致虚极。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谦虚的。因为他知道懂得越多,未知就越多。傲慢的背后就是无知,自卑和求关注的心理。《尚书》写到:谦受益,满招损。
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里,那些傲慢的人,最后都会为之付出代价。傲慢的背后是家庭教育里被忽视,被溺爱的延伸。
二:守静笃。诸葛亮的《诫子书》写到:静以养身,俭以养德。现在的“路怒症”越来越多,堵车的急躁,别车的谩骂,红绿灯前的喇叭声,都是因为内心失去了清静。
就算再急也过不去。所有的事物都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对于浑浊的水,越打搅它越混浊,等待之后,自然会变得清澈。这是“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的智慧。
如果把道德经每一章连起来看,都是有联系的。比如浮躁,它来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令人眼花缭乱的五彩世界,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影响受想行识。想要耐心,宽容,只能让心“静之徐清”。
三:归其根。看待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还要有深度。表象看似一样,但由于了解的深度不同,大家看到表象的也是不同的。有的人接受的教育是:“所有人对我别有用心”,有的人接受的教育是“所有人对我有所帮助”。两种教育的背后看待问题也就有了不同。
易怒的人都是爱抱怨的人,抱怨自己,抱怨他人。根源在于不喜欢自己;焦虑源于安全感不足,童年的被忽视,爱的缺失。有的父母说我给了孩子所有能给予的,但却没有给予精神的陪伴,耐心的倾听。这就是性格里的深度。
而唯一能改变的就是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地的道理“厚德载物”,学习天的道理“自强不息”。把问题回归到自然规律的道去做人处事,就有了宽容,宽容让内心归于平静。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就是人生的本来面目,不需要表现自己的优越性,显得比别人高多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耐久,没身不殆”。这也是人生的处事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