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授:双高计划之外的上千所高职院校如何发展?
高职教育全面统筹发展建议
作者:柴福洪
【摘 要】
2019年启动的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吹皱了一池春水,引发作者一系列联想。长期以来政府拔尖奖励的做法,似乎在高职教育领域存在一定矛盾,高职教育就是普及型高教,学历与培训教育同时做,标志着中国正在做普及职教的“中国梦”。为此,作者在提出“双高计划”的两大着力点的同时,对非计划校提出四项建议,以实现普及职教的“中国梦”。
【关键词】非计划校;网络共享;培训建网;优教入市;技术出版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截止2019年6月15日,全国专科层次高等院校共有1423所。2019年启动的国家“双高计划”公布的是200所(50所高水平学校,150个高水平专业群),还有1223所相对后进的高职院校怎么办?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大事情。暂且不谈“双高计划”建设下来到底是“高”,还是“不高”,占院校总数近86%的学校才是大多数,我们必须回答的是:高职教育是需要少数先进,还是要大多数学校办学水平都得到提高?
研究型、学术型是知识型教育类,是精英教育,它的“双一流建设计划”是让少数拔尖高校赶超“世界一流”,人类的精英人群必竟是少数,是符合人性事实与教育规律的。而高职教育,是大众化、普及型高教,其“世界一流标准”与知识型高教是不同的,它不是精英中选精英,而应该是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整体抬升教育质量,它事关国民职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服务全民职教的发展。
当然,教育部与财政部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1]按历史经验,国家和各级政府,一般规律只可能“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这与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不相称匹配的。如果要把普高的“双一流”与高职的“双高计划”从本质上区分开来,主要是定位不同,“普高一流建设”培养的是国力竞争的“奥林匹克队员”,“高职双高建设”培养的是国家生产力劳动大军的品质;一个是为“拔尖”,一个为“普惠”;从国家政策制订和财政支持角度考虑,俨然就是“国家科学技术奖”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区别。
其实,作为“非计划”的1223所高职院校也不能坐等国家支持,没有财政支持就什么也不干。国有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是1.2万元,民办高职院校一分钱没有,仅靠学费支撑,200多所民办高职学校还不是在运转?关键看怎么做,钱怎么用。为此,笔者就“非计划”的高职院校如何跟上高水平院校的发展步伐,提出以下建议:
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预期的前提下,进取心强烈的高职院校,也可以有所作为,大的事情做不了,但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少花钱、办关键事——“专业教学转型”。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转型成功,有几大标志:一是专业学习内容是在企业实地调查得到到的;二是教学内容是技术技能,专业基础知识不单设课程,随技能教学走;三是教学地点在实训室、车间和机器旁,把教室改成车间;四是教学方法是“教学做合一”,行动导向的,教师不满堂讲,教师只做教练、示范、解答疑问,做和练,是学生的事;五是不在市场买教材,都是自编的,且自认为适用的、先进的技能教材和实践训练指导书;六是单一技术技能训练在校内实训室解决,无需到企业学习(除少数不能重置、不能搬动、高新技术和需要较大投资的项目外);七是专业课教师都有专业对口企业的实践经验、经历;八是每一项技术技能如何学习?练习到何种程度算合格?怎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到企业实习的任务与目标是什么?都有明确的规范等等。
具体实现“专业教学转型”的操作过程,在《类型教育背景下“双高计划”应为高职教育学奠基》一文中有要点表述。高职教学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本身的建设过程,就是学校培养专业教师、造就高职教学大师级人物的必要程序。这项工程最终如果没有落实到教材上与教学实践上,没有落实到教学形式的转变上来,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国家有关计划,所有的努力就会事倍功半,甚致落空。
每所高职学校都有可能在某一两个专业相对比较优秀,教师队伍基本功扎实,办专业的时间长,有个好的专业带头人,这样的专业就基本具备转型的条件,学校也可以通过招标竞争办法选定,竞争的是专业带头人和专业建设计划书,方案解读。这种不是上级认定,而按各自现有的专业优势潜力选定,效果可能更好。
在“非计划”自主专业转型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间,应该自发、自愿、自组织院校间交流、座谈,在不泄漏专业建设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如交流操作程序、做法、遇到问题的解决途径等,并在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相中一些合作学校,为专业建设的后期组建一个平等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学校群垫底。
平等组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学校群,是“非计划”自主专业转型学校的必由之路,一所学校建一个专业,50所学校就有50个专业(需要排除可能重叠、交叉的专业),如能借助5G通讯技术应用,达到教学过程相互网络共享,即能达到抱团取暖,形成与“双高计划”学校竞争的态势。
这一“自发转型”过程,是自主、自愿的,政府也应该支持部分建设经费。如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由高职教育省级学会组织,省以上财政,更应该给专业建设学校实训室建设全额资助。或者各省级的“双高计划”方案,干脆就按这个形式来操作,一样能达到大多数学校进步的目标,起到“雪中送炭”与平等竞争的效应。
任何学校靠自己的力量,某一个专业转型成功,这个专业就是中国一流。如果“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做转型工作,花再多的钱,两部认可的高水平专业,最多就是个“次普本的专科”专业,与转型成功的专业不是一类,谈不上科学,谈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建设?没有系统理论指导下的专业建设,是盲目的,投的钱也是白花的,理论上是在浪费国家资源。
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推测:始于2019年的高职教育“双高计划”本身承载着高职发展示范义务,如果是向1223所“非计划”专科高职示范的话,不转型,则是不可理解的;如果是为本科高职起示范作用的,不转型,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本科高职中国还没有模式。
“国务院20条”[2]明确高职教育承担全社会职业培训任务,这是国家赋予高职教育的神圣职责。国民职业培训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除复退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待业人员外,还包括所有无业和无固定职业、主动转业人员,以及新增低学历劳动者。
高职院校原来只做学历教育,认为培训是社会商业行为。当国家委以培训任务时,说明国家决定承担全民的职业短期培训职责。对学校来说是一项新工作,在技术上不是问题,问题是学校与社会要有沟通渠道,学校做出的“菜”要符合众人的“胃口”。
社会培训,一是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转型的同时,在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多种多样的培训计划,专业的技术学习项目要有一周、半月、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和一年的短中期培训计划。二是这些培训计划是经过专家评审通过的,且一省有一个网络平台,注明不同方案学习的技能项目,供学习者自由、自主选择报名,随到随学。三是有组织的批量培训,如复退军人培训,有组织的群培训,最受学校欢迎。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学校培训计划的遴选,是另一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工作量大,专业要求更高;二是培训过程的实操训练的机器、设备、设施的购置、安装、运行与原材料的耗损;三是学费标准是按成本标准还是商业标准?是国家投资还是学校投资?四是沟通平台由谁建?由谁来管理?
第一,培训任务,任何学校都有责任。国家投资大的学校承担培训任务应该大,反之则小。问题是学习者自愿报名却不按国家投资多少来选,他是按学习兴趣挑选的,对接重点是实操的机器、设备、设施应由国家投资建设,学校现有的机器、设备、设施,必须保证学历教育基础上,有富余时间才可用于培训。
第二,学校培训计划遴选。一是要有多余的专业教师;二是培训计划要多种多样,且有标准与有效的学习效果测试手段;三是实操机器、设备、设施齐备,容量适中;四是培训教材、讲义与培训计划对应。
第三,学校与学习者沟通平台。这个平台应由政府出资委托某一所学校或由省高职教育学会主管,成员学校适时接收学员报名信息,反馈学员学习情况,并公开反馈学习者的体验与效果。
第四,收费标准由省物价部门制定。收费标准,设成本和商业两个标准,成本标准对应国有学校,商业标准对应民办学校。
第五,高职院校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与培训并举,从行政管理到教师队伍要统筹协调,防止高职教育滑向商业化、市场化,甚至污名化。
所有高职院校都面临5G通讯技术普及对教育的挑战,智能教育、智慧教育到底如何发展?如何侵入国民教育系统?目前,谁也说不清、道不明。高职院校应主动应对挑战,主动优化专业建设,自愿结成优质高职教育联盟,把优质职教通过网络实现“上市”,为职业教育创造自学条件。
职业教育是全民普及型教育,政府本应提供全方位的职教服务,把优质教育改造成网络自学形式,是普及的应有之义。具有首先“上市”基础条件的是“非计划”1223所高职院校事先组成的网络共享教学群。一是这些学校已经具有合作共享实践;二是共享教学的都是优质专业教学;三是共享平台是现成的,只需要向社会公开,单设个体登录与学习管理系统即可。真正缺的是教师辅导与实践教学条件,教师辅导可以通过网络解决,实践教学只能由学习者自己解决,政府帮助解决,要么到学校实训,要么自己找合适的企业实训。
“双高计划”的学校也应组成高水平国家队“上市”,把高水平学历教育和高水平培训项目,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公开,做网络职业教学。网络学习,国家队只能象征性收费,并承担网络学习辅导义务。
网络学习的实践教学问题,应结合国家设置“教育企业”承担,当国家认定的“教育企业”,法律明确其义务,无条件接收已注册的网络学习个体进入企业实践学习。即学习者可先进入“教育企业”学习岗位,在师傅的指导下,边网络学习、边实践,既解决学习期间的生活费问题,又解决学习中的实践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是大量农村失学青年和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青年进入网络学习最佳途径,且学费低廉,学习期间生活费有保障,享受的又是优质职业教育,并能取得正式职教文凭。
优教入市,本质上是职教扶贫,只要愿意学,国家和学校应提供一切方便,而且是网上报名就近进入企业学习。而且有国家队——双高计划院校联盟,有地方队——非计划院校网络共享联盟。关键问题是还应建立遍布全国的“教育企业”。“教育企业”应由学校认定,政府认可,按接收的学习者数量,享受国家财政职教补贴待遇。
职业教育“优教入市”,既包括国家队,地方队,又包括教育企业,还可以包括中职教育,既有学历教育,还有短期培训教育,这样的职业教育设计与布局,普及全民职教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所学校办一个一流专业,网络共享:是解决相对后进高职院校自主优质问题;一所学校办多个培训项目,建网平台:是解决社会培训问题;高职院校应自愿结成联盟,优教入市:是解决普及全民职教与教扶贫问题。到此,似乎解决了中国的职业教育的普及问题,其实,还有死角。如:在校大学本科生,需要同时学习技能;在岗从业者,需要学习某种职业技能,做为转业准备;个人生活中遇到技能不足,临时满足某种技术学习需要;性格孤辟的宅居者,需要学习劳动技能等等,在家想学一种技能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为满足单一技能学习者的需要,唯一途径是创设“技术出版”业。
“技术出版”,是个新名词,它是仿知识出版而创造出来的。知识的学习与传承,除学校教育外,主要是通过出版社出版书籍,学习者自由阅读传播的,而技术技能,却没有这种出版形式普及、传播。技术技能也能出版吗?能,过去不能,现在能。
技术技能传播之所以难,是难在技术技能包括行为动作部分,通过语言、符号等传播工具说不清楚,甚至根本表达不出来,学习者学不会。如汽车驾驶技术,你怎么看书、听讲课,绝对学不会,只有在师傅当面指导,亲自驾驶,反复练习才能学会。
原因是动作技能包含隐性知识部分,这种隐性知识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在实践中体会出来,即使体会到了你也说不出来,这种“能实践体会出来说不出来”的东西,就是技术技能的本质内涵,技术传播困难的原因就在这里。这种隐性知识学习与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不同,书本上的知识叫显性知识,容易学会,但很容易忘记,可隐性知识(技术技能)一旦学会,终生不会忘记的。如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后来几十年没骑过,60多岁突然需要骑自行车时,稍加练习就会驾驶自如,技能是难学,但忘不了。
所以,技术出版只有一种途径——视频。视频拍摄技术现在已经普及了,只是时间长短问题。5G通讯技能普及(2019年是5G技术应用元年[3])后,技术出版即将成为可能。生活中的技术、生产中的技术太多太多,身怀绝技的人才很多很多,但传播难度大,若有了技术技能视频,传播就不是问题了,只要发挥全民(网友)的作用,就一定能创造出实用技术广泛传播、学习的新环境。
建议国家指定一个机构,建设中国首个技术出版网站,收集全民技术视频(网友自拍摄,自主自愿上传,免费学习),网站也主动拍摄复杂技术视频,商业化推向全社会。技术出版是一项盈利事业,像国家当年指定清华大学办“知网”一样,指定一所高职院校或一个教育类企业,专职做好技术出版,供全社会需求者,上网自主学习。如果一个初中毕业的无业者,从网上学会了几百种菜的制作技术,就可以当大厨了,这是为民造福工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文件,2019年3月29日.
[2]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件,2019年1月28日.
[3] 刁兴玲,高通沈磊:2019年是5G元年 部署速度将远超4G[N],环球网(科技)2019-05-21.
作者简介:
柴福洪,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武昌职业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科研处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