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杨耕: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哲学话语来为我们“代言”,这种言说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是被西方话语“制造出来”的中国,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潜伏”的西方利益关系。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而且要吸收其中能够容纳当代内容的范畴、概念。但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不是把物质变成气,矛盾变成阴阳,规律变成道,类比变成格义,共产主义社会变成大同社会,等等。语言同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我们既不能操着一口“纯正”的西方话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也不能说着一口“地道”的古代汉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原文链接:杨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汪信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术体系的原则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术体系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要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就意味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意味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反思中国的历史实际,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思中国的现实实际,尤其是研究当代中国问题和总结当代中国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概括新的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并且从同样也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其他外域哲学中批判吸取思想资源。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构建真正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学术体系。
原文链接:汪信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术体系的原则
胡长栓:文化哲学的多样化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同样,哲学观也决定着哲学的方法论,如何理解文化哲学与如何研究文化哲学是内在统一的。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有关文化哲学的论述中寻找最基本的概括:“一个批判性的文化哲学不能屈从于两种解释中的任何一种。它必须避免自然主义这块‘锡拉巨岩’,又要避免形而上学这一大漩涡。”卡西尔在这里不仅强调了他关于文化哲学的研究旨趣,实际上也为我们揭示了人们关于文化哲学最为普遍的“自然主义” “形而上学” “人学”三种观念。这也基本上反映了到目前为止人们关于文化哲学研究的主要旨趣,对这三种观念,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既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又看到它们的相互联系,把它们作为文化哲学研究的不同维度,因为文化哲学不应只是纯粹理性的对象,当然也不能只是经验直观的对象,而应该在实证科学和形而上学中实现对二者的超越,完成人学理论的文化诠释和人自由自觉活动本质的文化确证,从而不断实现人的解放和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
原文链接:胡长栓:文化哲学面向现实的方法论视域
钟坚: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政府积极主动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条件,突出重点,抓战略导向、政策实施、环境营造和分类指导。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税收等政策衔接,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良性互动。
原文链接: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
瞿林东:理论思维的历史品格和时代特点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要在认识上和具体研究上立足于三个“高度”,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高度,立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新阶段的高度,立足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史学遗产新起点的高度。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在整体面貌上,应具有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器局与风格。“新时代”的器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二是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本身包含着世界视野。这里说的“中国特色”是突出民族性,即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然,民族性是与世界性相对而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是与外国相比较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强调民族性、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自亦显示应有的雅量与谦逊,以达到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互为参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撰述风格和学术旨趣。
原文链接:理论思维的历史品格和时代特点
魏晓敏:变“空间开发”为“资源利用”
随着地下空间不断被大规模开发利用,如何科学有序合理规划,成为关注焦点。有专家指出,当前不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处于盲目化和碎片化阶段。高质量打造“地下城”,亟待跳出简单的“开发思维”,变“空间开发”为“资源利用”。从空间价值来看,地下空间是一座巨大而深邃的富矿。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病”的一剂良药,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质量建设“地下城”,理念转变势在必行。事实证明,只有在对自然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在发展中兼顾对资源的保护,才能探索出一条和谐发展之路。作为一种新兴资源,地下空间是宝贵而稀缺的,只有树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此同时,变“空间开发”为“资源利用”,还意味着管理内容的扩大、管理难度的加大,需要更多考虑资源的全局性、动态性和平衡性,通过建立资源库,摸清地下空间的 “家底”,并不断探索更高的技术手段。
原文链接:变“空间开发”为“资源利用”
华伟:苏格兰政府的早期亲子共读政策
苏格兰政府发布的《一起学习:苏格兰关于家校联合、家长投入、亲子共学和在家学习的国家行动计划(2018—2021)》,是在对2006年《苏格兰学校法(家校联合)》进行评价与改进基础上出台的最新家庭教育政策,是苏格兰政府对其境内所有父母、祖父母、家庭其他成员或监护人如何养育18岁以下儿童的最高行政级别的政策。其中,早期亲子共读是这项政策的一大亮点。具体做法是,政府每年免费向苏格兰所有0—8岁儿童赠送大礼包,这个大礼包是一个精美的帆布袋,袋子上印的是亲子共读的标志:一只大蜜蜂将一只小蜜蜂搂在怀中,正在认真地共读着一本书,亲情满满;帆布袋里装有2—3本儿童绘本,再加一张光盘和若干玩具或文具。这是由苏格兰学界专家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精挑细选出来的。3—5周儿童收到的是“婴儿礼包”;长到13—15个月,会收到“幼儿礼包”;长到3岁,会收到“探索礼包”;进入小学之后,会收到“全家大礼包”,里面添加了本子和笔等文具。亲子共读,是苏格兰为儿童设定的“人生起跑线”,起跑线上追求平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原文链接:亲子共读点燃儿童梦想
管蕾:美国公共图书馆里的儿童教育
由于普遍认识到儿童时期的特殊性和儿童阅读的重要性,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专门开辟了儿童区,在资源配备、空间设计、环境布置等方面均与成人区有明显的区别,并由专人负责儿童区的咨询与服务。在一些图书馆,儿童区与青少年区也被区分开来,采用不同的设计,体现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发展特点的认识和尊重。由于儿童区的资源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扩展到了多媒体资源、教育游戏、益智玩具等,其功能也从阅读延伸到了更为宽泛的教育。通过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阅读活动、汇集教育信息、与外部社会密切合作等途径,美国图书馆儿童区承担起了一部分儿童教育功能,对于推进教育资源均衡意义重大。
原文链接:美国公共图书馆里的儿童教育
徐晖:教师应为全纳教育做好准备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为全纳教育做好教师准备》的政策文件。文件指出,全纳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确保教师为所有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只有教师具备“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价值观、知识和态度时,全纳教育才可能实现。全纳教育要求教师接受多样性,承认学生的经验和能力,接纳学生学习能力无限的观点。为此,教育系统需要设计教师教育和专业学习,排除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缺陷不能学习或没有学习能力的固有观念。
原文链接:教师如何为全纳教育做好准备
柴发合: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大举措
针对近年来雾霾频发的问题,国家先后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加速能源结构优化。三是加强“车、油、路”统筹。四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五是实施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专项。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区域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显著增强。
原文链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