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武军 | 浮南美食—子粽
花洲文学
浮南美食—子粽
文|汪武军
大山峨立的浮梁蜗居赣徽交界一隅久矣,纵横的沟壑阻隔了旧日交通,滋生了“三里不同音、隔山不同调”的浮梁乡音,更孕育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按方位把浮梁分为东西南北四片,各片均有自家招牌美食,浮东紧邻休宁县,与皖南颇有渊源,碱水粑、碱水粽最属正宗;浮北与祁门交错,发糕跟麻糍源远流长;浮西、东至相望,铜钱粿一味飘香;浮南已跟婺源连成一片,子粽兼具浮婺两地风味。
爱人家在浮南,于是有幸年年可以吃到子粽,或许是打小就吃吧,女儿对子粽的品相口味近乎苛求,除了外婆包的,旁人家的子粽绝不肯吃上一口。
进入腊月,不用理会学校放假安排,外婆早早就备好了包子粽的材料。寒假头一天,精挑细选的冷浆田糯米洗净泡上,粽叶也要两面细细刷过。
寒假到,外孙女也就到了,进门直奔厨下,外婆一大早起来,已经在厨下烧好了一大锅开水。宝贝外孙女的一声“婆婆”让外婆整个人都醉了,边一迭声的答应边端饭甑上锅。
盖好锅盖,外婆拥着外孙女来到堂前,婆孙间的交流让时间飞淌,糯米饭蒸好了。刚起锅的糯米饭扣在早已洗刷干净的䈬簟上,用筷子均匀摊开以便尽快凉下来。
趁这功夫,外婆从二楼阳台上解下一条腊肉,就着锅里热水洗净,剔骨去皮切作小丁盛入盆中备用,再取一盆,打入今早从邻村养鸭人那里买来的新鲜鸭蛋,撒上食盐、胡椒粉和蚝油调味。
糯米饭将冷未冷,取来一特大盆,全部归置其中,倒入肉丁蛋液,细细拌匀。看,饭粒、肉丁裹着蛋液,润泽晶莹,黄灿灿一片。
浮南子粽在粽子中属大块头,因粽里加入了鸭蛋,而蛋在浮梁是叫作“子”的,故称“子粽”,子粽以个头大、色明黄、味特香著名。个头大对粽叶和粽线也就另有要求,寻常粽子一般只需一张粽叶,浮南子粽至少要用两张粽叶,甚至有耗三张四张的。粽线选材更是与众不同,棕榈树叶太短促、棉线又过于纤细,弃二者不用,外婆用篾丝作粽线。须在早春时节就着手准备,清明刚过,春笋蹿得飞快,得赶在嫩竹在抽第二支竹桠前砍回家,趁水分充盈剖出篾片、抽成篾丝,搁滚水中汆烫,待篾丝吐尽黄水,取出晒干团起备用。
包子粽了,取一整张粽叶在其三七开处拗折再上翻,叠出簸箕状,后端再插进一片粽叶以增大容量,填入拌均匀的糯米饭、压实,多余粽叶上折裹覆,顺手在对折处嵌入粽线,密密匝匝绕上六七圈后打上一结,一个修长、紧实的子粽初具成型。
很快,一大盆糯米饭变成一摞子粽,该上灶复蒸了。复蒸简单,大灶滚水用粿架隔水足足蒸上5个小时就行。
时辰到,掀起锅盖,粽香随雾气喷薄而出,整个厨下都氤氲在浓浓的粽香水汽中,子粽熟了。赶紧用筷子挑出一个,等不得凉下来,剪断粽线、拈起粽叶轻轻一抖,子粽滚入盘中。腊肉、鸭蛋和糯米饭裹在粽叶里蒸了那么久,喏,糯米化了,原本颗颗晶莹的饭粒,除了外面一层种皮仍勉强维持,其余的都熬成胶质近乎透明了,肥肉丁早已在高温中化的无影无踪,吸足了油脂的子粽更莹润了。
腊肉的咸香、鸭蛋的鲜香和糯米的稻香在粽叶清香的裹挟下交融成一团团馥郁香气就那么漫进你的鼻腔、口腔,挑拨着你的味觉神经。筷子轻轻夹断,放入口中,一口下去,尚未细嚼,子粽中饱含的油脂迸出,“嗬,爽滑!”第一口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无需多想,继续咀嚼,“嗯,香!”真的是满口生香啊,不由得扬起筷子比划两下,来不及细嚼,已滑入食道,现在不是说话的时候,再来一块吧。“小心别把舌头吃下去喽。”可能是我的吃相不太雅观,女儿在边上笑话嘞,连着吃上五六块,咂吧着满口粽香,喝上一口酽茶,口腹皆舒。
在县里饭店里也吃过子粽,乍一吃,也蛮好,但是比起刚刚吃到的来说,味道可就寡淡多了。或许是商家以盈利为第一要素的缘故,糯米不必选冷浆田的、腊肉能少放就少放一些、鸭蛋不需要那么新鲜吧、少打那么几个下去客人也吃不出来的……
相比之下,农户自制食品更有自己的见解,选材不追求名贵,以土生土长的为主,土猪肉、农家米、毛竹笋……皆为首选;不挑剔珍稀,以新鲜为准,鲜鸡蛋、鲜鸭蛋、菜园应季蔬菜……都是主打;不计较成本,以料足富实为要,多搁肉、多加蛋……多多益善;不追求卖相,以走心为上,倾心做美食,惟愿家人齐欢畅。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汪武军,男,就职于江西省浮梁县编办,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