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学能成长 习可获得
学能成长 习可获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让人成长,使人进步,给人温暖,予人智慧和快乐……关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都能说上一箩筐。学霸、儒者、哲人更能说出更多富有哲学的意义。然而“学而时习之”的“学”和“习”,却很值得人思考和玩味。
个人愚见认为“学”,应该指的是学习。孔子这里指的应该是学问。学问不是知识。文学、哲学、经济学、史学……大千世界,万物百科,知识无穷尽,如果把学问当知识,人的一生除了做一名地地道道、唯唯诺诺的学生,别无它事。即便有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等至理名言,人在学习方面也应该有选择的学,浅而易见的道理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品读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对学习的论述,可以发现,他所说的“学问”既不是阐释文学水平的精湛高超,也不是特指知识精深渊博,应该是在讲为人处事的学问——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人处事的学问在书本中学不到,在课堂上也学不会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做事、交友、娱乐等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取百家之长后加以学习改正,固化形成为专属自己的做人、做事与交往的行为准则。
孔子所言的“学而时习之”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简化为“学习”,理解为“在学中获得”。
在社会实践中学,结合实际悟,依据准则行,对照标准改,最后形成自己特有的人格,才算阐释了“习”的要义一一获得。
众所周知,《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是仁、义,其精髓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养性、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都在规范之中,一言以蔽之,放任四海而皆圆。个人愚见理解为修身诠释“仁”,养性阐释“义”。
在通常情况下,修身养性,是与违背自己的灵性良心作斗争,是件很苦恼和痛苦的事情,可在孔子看来却有着无穷的乐趣,孔子周游列国,在宣扬自己的仁政的同时,还把提高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运用自己的心灵对人性的弱点、自然的现象和社会的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充满了愉悦和快乐。
真正做学问的人,是默默耕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其思想的深邃与伟大的价值,精神光芒与宝贵的财富,甚至要过数十年才能被人们发现和认可。孔子周游列国便是最好的证明。李白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一语道破了做学问的境况一一寂寞。罗列古今中外的哲人墨客无一幸免,中国的孔子、庄子、孟子;西方的苏格拉底、帕斯卡尔、克里希那穆提等人无不悲廖、寂寞一生。真心向学,就得有坐得住板凳、经得住考验、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的精神,不然大气难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草木,焉能无情?圣贤身处悲廖的寂寞中,希望有人理解他的所思,懂得他的所言,明白他的所想,与他探讨学问,产生强烈共鸣,共同砥砺前行,于是,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矣”,可是真爱难寻,知己难觅。人人都是伴着一声响亮地啼哭孤独的来到人世,成为社会孤儿的一份子,绝大数人一辈子都遇不到一个可以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心灵上产生共振的知已。
在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人食五谷杂粮,就会遇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烦恼;日常生活中,又会遭受挫折,甚至迫害;与人交往又易被人冤枉误解,每每遇到这些,我们都会怨天尤人,满腹牢骚和极力辩解澄清,而孔子则用逆向思维告诉人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他看来一个道德学问精深的君子,不会发牢骚抱怨和怨天尤人,而是自持仁心,三省吾身,反思自己,不断修身养性,做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
人是群居动物,终究离不开人类,交友处世存在着极大的学问,也是人一生中最难学会的一门高深技巧。人与人交往讲究“以和为贵”,家庭又讲究“家和万事兴”,社会上讲究“和气生财”,我想“人不知而不愠”可以算得上是为人处事的最佳境了。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其实人的一生关键是要自知、知人和自立。自己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自己。人人都是社会中的孤儿,自己的人生旅途注定要一个人走完,没有那么多的观众,不用在乎别人如何如何看你,怎样评价你,就像季康先生所言:“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经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明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夏海银,安徽庐江人,90后,爱好读书,音乐和文学写作,多篇文章刊发于网络文学频道。
长|按|二|维|码|关|注
以爱与青春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