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 一百年的造假工程
我自豪,我是安阳人。我骄傲,安阳有司母戊大方鼎、甲骨文等众多文物。
但是,把安阳出土文物的墓葬地,统一称为“殷墟”;把出土的那些文物,统一说成是商朝的东西,个人认为是非常不严谨的,甚至有严重的造假嫌疑。
为什么这样说呢?往下面看。
一、地理命名上造假
提起殷墟,你第一反应是不是理解成“殷商朝的废墟‘?比如这样的:
如果你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
殷墟,最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并非今日出现的词语。
《史记 宋微子世家》载:“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墟)。”
《史记 项羽本纪》载:“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墟)上。”
那这个“殷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载:“墟,大丘也。”又载:“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
在古人概念里,墟的本意,就是高山,是自然形成的高山,不是人工建造的。
那么,殷墟,即是殷地的高山。
可是,我们来看安阳所谓的“殷墟”,乃一马平川的大平原。
“殷墟”无墟,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欺世盗名吗?
二、出土文物归属上造假
安阳“殷墟”既有出土的文物,所有的青铜器,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妇好墓”等:
第一,出土的这些器物在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
第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器物属于商朝的,即这些物件上,你是找不到和商朝的一丝明确的联系。
比如,“司母戊鼎”实际上是“司务戊鼎”,“司母辛鼎”实际上是“司务辛鼎”,换成今天语言就是后勤5号鼎、8号鼎。
比如,“妇好”,实际上是“负好”,是古代的一种祝福语,不是人名,当然也不是女人名。“妇好”墓中出土的很多器具,上面写有“妇好”二字,其本质是一种祝福语,这种在器物上写祝福语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把“司母戊”说成纪念商王母亲,把“妇好”说成领兵打仗的将军,或者把“妇好”说成是王后,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想,缺乏史料来源,也缺乏实物证据上的基本逻辑。
详见本号历史文章《妇好真的是个女人吗》《“司母戊”大方鼎还是“后母戊”大方鼎》,在此不再累述。
三、只见“年”“岁”,不见“祀”:甲骨文和天文星象有关,和殷商无关
甲骨文,确实是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知道,文字的载体除了纸张、布帛、玉石、金属器物之外,还有龟甲和兽骨。
但是,甲骨文里记载的东西,确是和殷商一点关系都没有。
倒是甲骨文中的一些记载,从侧面证明,安阳历史上并非殷商所在。
比如,有一本书,叫做《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里面记载了大量甲骨文中关于天文星象的记载,其中有一个章节,纠缠于“年”“岁”“祀”:
这本书的作者为什么纠结呢?
因为根据《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在商朝没有年、岁,只有祀,商朝的“祀”,相当于“年”。
如果甲骨文是殷商朝留下来的,为什么里面的记载只见年、岁,而不见”祀“呢?
因为,这些甲骨文根本就不是殷商的。
小结:
安阳“殷墟”发现至今,已经有将近100年。这里出土的众多文物,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见识了世面,进一步感受到了古代人类文明的伟大。
但是,100年来,这个地方逐渐被包装成脱离史料记载的“殷墟”,嫣然成为殷商文化的发源地,则是赤裸裸的造假行为——虚假的故事讲了一箩筐,全部经不起追根究底的质疑。
这种造假,对我国考古事业和文化发展事业来讲,是一种极严重的桎梏,因为一个谎言,要靠更多的谎言来掩盖,后面的造假也必须环环相扣。这不,据说陕西周朝的甲骨文也出来了。
而对普通百姓来讲,这种造假则是不负责任的欺骗和误导,在对历史、地理、文化的错误理解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