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解一字,谬以千里——评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著作《乡土中国》被指定为高中生必读教材。

《乡土中国》一书论述的主题是乡村治理,其中一个章节叫做“差序格局”。

什么是“差序格局”呢?

费孝通认为,西洋人际关系中的界限是清楚的。如果将一个家庭看做一个团体的话,那么家人和外人的界限是很清除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也是很清除的。这种清除的界限划分,就像公司社团一样,人和人彼此独立,权利和义务、等级和组别都有事先约定和划分,费孝通将这种人际关系叫做“团体格局”。

而中国的乡村社会,人际关系中的界限是模糊的。表面上看,这种人际关系就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后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其产生社会影响的中心。同时,这种圈子的大小,是没有规定的,不同的人其产生的波圈自然不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其动用的圈子也不一定相同。这种圈子以个人为中心,亲属关系、社会关系依次推将出去,形成一个有差等的次序,费孝通将其简称为“差序格局”。

为了说明“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区别,费孝通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一个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

如果这个朋友是英美国家的,那么这个家庭很确定,包括他、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但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的,那么这个家庭的内涵可就有N种可能了,可能是他和妻子,也可能是再加上孩子,还可能是再加上他的父母、岳父岳母、兄弟姐妹、孙子孙女等等。

第二个例子:孩子成年了,还要住在父母家里。

如果这个孩子是西洋国家的,那么他是要给父母膳食费的,因为再西洋人看来,一个人成年了,作为家庭成员的资格就会被自动取消,父母不再有继续供养你的义务。再这里,父母向成年子女索要膳食费,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权利。

如果这个孩子是中国的,那么他不管年龄多大,只要还未成家,就会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不用支付任何费用,甚至成家了仍然继续啃老的情况也有很多。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支付膳食费,那么就会被认为不近人情。

——————————————

本来呢,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结构、养老模式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费孝通先生就这种差异专门设定两个名词予以明确,是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他对“差序格局”理论来源的论述,却是有很大问题的。

问题在哪里呢?

其理论来源之一,是古代的“人伦”。

费孝通在书中将人伦解释为“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这个解释有些拗口,估计多数高中生读了不一定能搞清楚说的什么意思。

他之所以这样解释,是由于在《释名》中看到伦这样解释:“伦,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基于此,他说《礼记》中记载了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这十伦里面,他认为鬼神、君臣、父子、夫妇体现的是社会关系,而贵贱、亲疏、上下等是地位关系,《礼记》将二者放在一起论述,就是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中的“差序”,也就是“伦”。

他的这个解释,问题在哪里呢?

问题在于, 费孝通理解的水文是这样:

而《释名》中讲的水文,是这样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说文解字》载:“伦,辈也。辈,若军发车,百辆为辈。”伦,就是辈,辈,就是一百辆战车排在一起。

再来看“伦”字,左边人字,代表分类;右边“仑”,代表事物特征。

古文字“仑”

其象形的,是古代一种整理丝线的工具,类似今天缠绕风筝的线轴,若干木条围成一圈,中间有轴。

那么“伦,辈也”,是从线轴上的木条引申而来,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条线系统。比如在大的家族,每一代人就是一个辈,如果其姓名中间规定都有个“德”字,那么这代人都是德字辈的。

同理,《礼记 祭统》中的十伦,指的应该是祭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十个方面,相当于建国后治理国家的《论十大关系》。

费孝通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条线概念,理解为涡轮状的概念,此谬误一。

——————

其理论来源之二,是儒家的“己”。

费孝通说,孔子最注重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以自己为中心,一圈一圈推出去,这是一种忽视团体的“自我主义”。

而他之所以有这种结论,是因为孔子的很多名言中“己”这个字,如“克己复礼”、“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

本号前面文章《儒学真相揭秘》中已经指出,儒家著作中的很多“己”,其实通假“纪”,纲纪的意思,“克己复礼”实际上“克纪复礼”,意思是严格按照纲纪和礼仪的要求去做。

同理,“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意思,当领导的以纲纪作为作为要求自己的准绳,而一般的老百姓将他人的评价作为要求自己的准绳。这句话和下面的“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一样,突出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在觉悟上的区别。

将儒家著作中的纲纪理解为自己,从而得出中国人“自我主义”的结论,此其谬误二。

——————

其理论来源之三,是古代的“德”。

为了证明孔子和儒家的“自我主义”,从而推导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费孝通引用了两段话:

一段话是:子曰:“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另一段话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对于第一段话,费孝通解读为孔子把自己作为中心,就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对于第而段话,费孝通解读为“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的理论来源。

本号前面《问世间“德”为何物》一文中已经指出,今天的“道德”二字限定于思想品质范畴,是一种词语的异化现象。而古代的“道德”,属于管理学上的术语,德指目标,道指规则。

“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翻译过来应该是:施政的目标,应该像那北极星一样,高挂在天空不动,而大家围绕着这个目标转。潜台词是:管理者在制定团体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团体中所有人的利益,大家才会跟着你干。

“明明德于天下”,翻译过来即是让伟大的目标彰显于天下。详见《格物致知,究竟在说什么?》,不再累述。

将古人治理天下的目标“德”,理解为个人品质,继而得出古人以自己为中心、公私不分、界限不清的结论,此其谬误三。

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费孝通先生引以为证的三个名词,皆属误解,那么其所得出的结论“差序格局”,自然也就谬误可见了。

————————————

最后多说一句,《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中,费孝通开头即讲“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其实在古人的概念中,公私之辩,从来都是针对管理者的,因为只有管理者,才面临着公心和私心的考验斗争。而普通的老百姓,摸不着公家的门,碰不到的公家的财,要公心何用?用来包藏祸心么?

说老百姓有私心并予以批判,这是某些人的无知,还是傲慢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