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 走近易安
走近易安
文|张静
01
北宋年间,进士李格非喜得一女,取名清照,大抵取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李格非希望女儿将来如明月青松、石上清泉一般,高洁不俗。后李清照自号为易安,渴望一世安好!
其父李格非爱好文学艺术,家中藏书甚丰。李清照自幼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工诗善词,聪慧过人。在人文荟萃的家乡,已初露峥嵘。
六岁,李格非赴任京官,清照随父来到富丽堂皇的东京汴梁。东京街头,她不仅跟着家人观看繁华的街市风情,还可以欣赏精彩纷呈的勾栏才艺表演,度过一段无忧无虑、陶冶性情的童年时光,后来随母又回明水原籍。
十五岁,已长成少女的清照,仍在湖山胜景老家,春、秋两季常划船去溪亭游玩。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由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可以看出,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家道殷实、悠闲自在,却又调皮,贪玩任性,活泼可爱。
十六岁,清照与其母及胞弟由原籍赴汴京,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十七岁,李清照的才情已名满京华,倾慕求婚者络绎不绝,清照一概不睬,那都不是她的良人。时光另头的那个他,在何处?
嗅青梅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一日,日光丰盛,清照如往日独自在院里荡秋千,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做着一个人的游戏。恍惚间听到一个少年声音,温润敦厚。她芳心乱跳,涔涔香汗渗透了薄薄的罗衣,她感觉那声音就来自心之彼岸,来自时光另头。
忽然丰神俊逸的公子迎面走来,少女天然的矜持和娇羞,使得清照慌忙回避,惶遽之中,金钗下滑坠地,也来不及去捡,羞怯不胜匆忙走进房门,无奈心里激流奔涌,她到底还是忍不住,倚门回首,再次回眸偷觑那翩翩美少年,为掩饰内心的激动,她顺手拉过一只青梅嗅着,眉眼里却盈满笑意。
那个才华横溢、玉树临风的少年,便是她一生的良人——赵明诚。
十八岁,李清照与赵明诚喜结连理。赵明诚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二人意趣相投,赏花赋诗,猜玩典故,琴瑟和鸣,浪漫又高雅。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新婚燕尔,清照娇憨顽皮,将花插在头上,非要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其幸福甜蜜羡煞人。
赵明诚酷好书画,尤擅金石鉴赏。二人经常到大相国寺搜罗金石字画。一旦淘得珍物,夫妇会灯前对坐,摩挲展观,温馨恩爱。
二人形影相随,如胶似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赵偶尔出京远游,清照便倍觉思念与伤感。遂写一首《醉花阴》,寄给远游在外的夫。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离别之情,相思之苦,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深挚动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总是不能长久。幸福的日子,对李清照来说,也忒短暂了一些。
十九岁,清照婚后第二年,其父卷入朋党之争,罢官远徙。后又因株连,要被遣返原籍。幸好,明诚是真的爱她,辗转托人,四处求情,以求宽容,尽量拖延回原籍的时间。她虽人在东京,心却惆怅不已,既牵挂谪放远方的老父,也犯愁自己要被遣送的命运,这真是一段难捱的时光。
二十岁,清照被遣返离京,投奔父母。恩爱夫妻被生生拆散,天各一方,隔河相望,望断天涯。
二十四至三十四的十年间,是李清照一生里难得最长久的幸福时光。明诚被罢官,李清照随赵家屏居青州,夫妇于“归来堂”猜书斗茶,花前月下,相从赋诗。两人共治金石之学,明诚撰《金石录》,清照“笔削其间”。这期间,她致力于词的研究,独撰《词论》,阐述对词的看法。她的词作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独坐婉约派玉女掌门的头把交椅。这一时期,二人伉俪之谐古今罕见,她多么想时局能永远这么平稳安定,就这样幸福地安度流年,终老是乡。她为自己的住处题名为“易安室”,并自号为“易安居士。
三十五岁至三十七岁,明诚起复,北上做官,重返仕途,李清照则独自留在青州,二人聚少离多,遥分两地,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场身心的煎熬,她只好用词来寄托和宣泄自己绵绵的相思。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中满含的幽怨相思、孤寂苦闷,凄美至极,哀怨至极。
02
四十四岁,战乱突然而至,金军大举攻宋,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漂零异地。
从此,易安——半生欠安。
四十六岁,明诚去世,痛丧爱夫,清照悲不自胜。加之颠沛途中,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也丧失殆尽,双重打击使李清照陷入痛苦的深渊。
面对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李清照悲愤难当,爱国之情喷涌而发,挥诗一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诗风雄浑豪迈如大江东去,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痛快淋漓,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忧伤,让李清照愁绪满怀,她站在历史的高层俯视众生,悲悯河山残破,有家难归。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这幅晚秋眺望图,画面之惨淡、萧瑟,情感之凝重、沉痛,令人扼腕。
家国破碎风飘絮,昔日如梦的生活,昔日如歌的情郎都远去。国仇家恨交织萦绕心间,浑灏苍茫的忧伤之情,终于浓缩成清照半生痛楚的绝唱《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曲《声声慢》,唱尽清照心中的爱恨情仇,心酸血泪。千古名篇可与日月争辉,江山共娇。
四十九岁,一个叫张汝舟的伪君子,走进了李清照的生活,为骗取李清照钱财,对她百般示好。清照当时行无定所,孤苦无依,便顶世俗之风嫁给了张汝舟。婚后,张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便原形毕露,恶语相向,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李清照何等刚烈女子,岂肯忍受禽兽的凌辱,她宁愿受坐牢之苦,也坚决状告张汝舟科举考试中作弊的事,后张汝舟被发配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所幸当时李清照名声太大,许多人关注此事,又加之翰林学士綦崇礼施以援手,李清照入狱九天便被释放,但这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伤痕。
李清照觉得世道像洪水一样动荡,她像一叶孤舟飘摇其中。感情生活的不顺和国家危难,让她心力交瘁。更让她苦闷冷寒的是,连实现一个普通女人的价值,上天也要与她为难。年迈的李清照,没有丈夫,没有孩子,一个人凄惶度日。
五十一岁,清照避难金华,择居陈氏小小宅院,专心致力于研究学问,完成丈夫赵明诚未尽的著作《金石录》,呈送给朝廷。她作《打马赋》,《打马图经》并自序。但孑然一身,漂泊流寓的孤苦,时常萦绕在心头。她情不自禁写下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历尽崎岖坎坷,精神的极其孤独,让她不由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连江水也载不动她的愁苦,可见,李清照的晚年岁月是多么的凄惨忧愁。
易安啊,你愁,愁了一千年;你愁,一愁别经秋。
时光会老去,李清照也在历尽悲欢荣辱之后,寂寞凄凉地长眠在江南,结束了半生愁苦悲凉的生命,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日夜怀想、万分留恋的京都汴梁。
易安,抑或是李清照,那个才情震撼古今文坛的女子,那个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的女子,那个乱世之中满怀民族大义的女子,她累了,她想休息了。她卷起词卷,披一身霞光,挥挥手,作别红尘,重回历史的深处。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张静,河南邓州湍河二初中,数学教师。南阳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员。文学评论《一部寻根立命的撼心之作》,发在河南大型文学刊物《奔流》上。另有多篇文评、散文发在《华文作家》《世界汉语文学》《躬耕》《花洲》《西部时报》《今日邓州》等杂志报刊上。喜欢在淡淡的烟火里,煮字生暖,用文字的香,熏染流年每一寸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