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阙楼:装饰性建筑,汉文化的千古见证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古代诗词里,从来都不缺“阙”的身影。因阙上刻有铭文书画,古人出行、拜谒、歌舞等场景都能刻画于阙,生活场景“跃然石上”。

阙出现于西周,在汉代普遍使用,是一种导引性的标志建筑,多设在城市、宫殿、祠庙、宅第等前方,称为门阙。作为城市、宫殿、坛庙、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标志,以加强整个建筑群的隆重感。因为在阙楼上可以观望,所以又称之为观。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又因在阙上悬挂法典,所以称之为象魏。《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悬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塔楼状装饰性建筑。阙,东汉《释名》:“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文献记载首见《诗经》。汉代阙盛行,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大汉王朝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王朝,它模糊的身影总是引发现代人无数的猜测和联想。汉并天下,与民休息,生产力得以迅猛发展,国殷民富,建筑作为汉代先民凝固的史诗也写下了空前辉煌的一章。

阙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建筑形象,阙属于“宫门”的形制,即建在宫门或陵墓等建筑群前的左右对称的建筑物,两阙间空缺的地段为通向阙后建筑物的道路。其构造是中央无门扇,“阙”与“缺”相通,两阙之间为一通道,“阙然为道”,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汉代是建阙的盛期,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级建阙。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东阙、北阙,建章宫的凤阙、圆阙,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阙。传说凤阙高20余丈。这些巨阙除凤阙尚有夯土残址外,都已堙灭,现存的只是一些东汉或西晋的小型石造祠阙和墓阙,最高者不过6米。

汉阙一般有台基、阙身、屋顶三部分,有装饰、缭望等作用。阙的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国门阙等,分别立于王宫、大型坛庙、陵墓、城门和古时的国门等处。

现存石阙中,基本完整的有25座,计四川16座,河南、山东各4座,北京1座,均用块石雕琢后砌成。其中4座为祠庙阙,余均为官、民墓阙。从形制上分有单阙和旁附子阙的子母阙两种,每种又有单檐和重檐的差别。重檐尊于单檐,子母阙尊于单阙。这些阙的结构又可分为仿木构型和土石型两种。

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正南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后尊号“则天大圣皇帝”而改应天门,后为避唐中宗尊号“应天皇帝”而改名为神龙门。之后又复名应天门。

五代、北宋相继沿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及接见万国来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上举行,功能类似现在的北京故宫午门。

阙楼是城门前两边的望楼,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之分。三出阙等级最高,一般是在母阙外延(或后方)附有两出子阙,规模依次缩小。阙制中最高等级的三出阙一般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是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应天门双向三出阙,结构更复杂,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阙的使用非常广泛,不唯天子、诸侯,不限于朝廷,而三出阙这种形式则唯能耸立于帝王的宫室和陵寝之前。汉代霍光墓就因起三出阙逾越礼制而成为谋反的证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洛阳城宫城正门阊阖门具有三出阙。这一时期除了延续汉代阙制之外,以北魏阊阖门三出阙为代表,此建筑继承了西汉都城宣平门的阙制,但又有变化,以围墙将双阙和城门连接,形成了形成了完整独特的凹字形三出阙城门建筑形制。这种形制也逐渐影响到了唐宋的门阙制度。

经过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整合,隋唐社会又形成大一统局面,阙制出现新的变化,汉魏时期流行的城阙、宅阙、墓阙、庙阙日渐减少,树立于宫城的宫阙数量也明显变少,一般只设立于宫城南门外。

中国古代阙的发展到元明清三代进入衰退期,传统意义上的阙已经消失,仅皇宫正门还继续使用,但形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完全从其他建筑群的标志地位退出。明清故宫午门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北魏洛阳阊阖门和唐代洛阳应天门的形制基础,是从汉代洛阳皇宫的门阙演变而成。

汉阙群集中伫立,是巍巍大汉王朝的象征,也是地方豪族势力的标志,成为汉代文化辉耀千古的实物见证。这一座座雄伟的汉阙,不但凝固了这个时代的美,更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了那恢弘壮丽的岁月之中。

古建家园

(0)

相关推荐

  • 汉阙——中国最古老的地表建筑

    汉阙——中国最古老的地表建筑

  • 谁是中国地表最古老的建筑?

    唐天宝年间的某个重阳日,大诗人李白登上长安城的制高点乐游原,遥望城外,抚今追昔. 他看到远处渭水北岸的西汉帝陵一字排开,昔日蔚为壮观的汉家陵园,如今却只剩下处处残阙.这位浪漫主义者顿起怀古伤情之心,于 ...

  • 三出阙和五门洞,谁才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建...

    我们不妨先把"五门洞理论"的逻辑捋一遍:目前已知隋唐两京中长安的丹凤门和明德门是五门洞.那么能否说这两个城门就是长安城中最高礼制建筑?答案是:否! 首先来看丹凤门,丹凤门所在的大明 ...

  • 汉代建筑:凝固的史诗

    点 击 上 方 关 注 文 明 和我们一起    看文明    知中国    走世界 ■ 根据建筑史学家杨鸿勋先生的<陕西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前殿复原设想鸟瞰图>制作的汉未央宫模拟图. ...

  • 中国古代戏楼的建筑特色以及分类

    戏楼,又叫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最原始的演出场所是广场.厅堂.露台,进而有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 ...

  • 汉文化的分支:客家文化的变迁史,客家文化对福建土楼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为中国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魅力.即使同为汉族,不同的地方,他们的文化也会略有差别,这和当地的环境.人文.地理.风水等所决定的.而在众多文化中,一支汉文化的分支: ...

  • “洪家楼教堂”建筑艺术揭秘与济南城市文化魅力

    济南洪家楼教堂是一个具有欧洲哥特风格的建筑,其艺术魅力折射了济南多元文化的交叠辉映-- 一.元朝开始的中西文化交流 元朝,成吉思汗的大军一直走到了欧洲多瑙河流域,也为欧洲.波斯.阿拉伯带去了东方神圣国 ...

  • 21世纪的建筑奇观!汉中汉文化博览园终于建成!

    汉中汉文化博览园最新航拍视频 位于陕西汉中的兴汉胜境的汉文化博览园项目的建设已趋于完成,其占地面积约9.76万平方米,是由汉文化博物馆.汉乐府和城市展览馆组成,据说它将是集世界汉文化大会会址.世界汉语 ...

  •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开发东北平原,使东北成为汉文化核心区域?

    东北平原辽阔且土地肥沃,在如今看来是个宝地,古代也并非不是没有开发东北平原,甚至东北地区的开发比岭南地区更早一些,只不过相对而言,东北平原的开发程度远远低于华北与江南甚至岭南地区,而且很长时间内都局限 ...

  • 汉朝历史人物——萧何(中国古代十大名相,兴汉三杰,西汉开国功臣)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 ...

  • 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导致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文化相异

    读钱穆<中国文化导论>,受益匪浅.钱穆认为古代中国文化较之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在文化产生的背景上,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埃及 ...

  • 观点|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论日本与汉文化的渊源

    在中国陷入疫病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对中国施出了援手,但是比起卸了23吨物资转头就跑的铁憨憨俄罗斯,日本无疑要会说话的多,"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更是一度刷爆朋友圈,几次霸占热搜. 后 ...

  • 太美了!访客家古楼,寻客家文化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共大埔县委宣传部(宣) 在中国代表性建筑中 客家建筑不可忽视 巧夺天工,浑然天成 凝结着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 是数代匠人精心打磨的时光雕刻 话不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