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下的感恩】第一期
lvyinxiadeganen
歌曲:人民的名义
作词:孙建国
作曲:赵冠华
演唱:杨一流
2014年8月28日至2016年12月26日,进驻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开展帮扶工作。北甸子村地处辽宁最北面,科尔沁的风沙使村里的土地变得贫瘠,同时培育了“坚守、苦干、担当、奉献”的治沙精神。双脚踩在地上,血脉才能联结地脉;身在群众中间,心意才能传递民意。工作之余,用片言只语表达对乡土乡情和民风民俗的感受,以及对躬耕在这片沙土地上人民的感恩。
严以修身,文以养心。驻村日子,每天要求自己写点感受,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情怀,拉近与农民兄弟的距离、增进感情。抚摸沙漠上的树,滴翠的绿色也滴出了种树人的艰辛;走在田间地头,沟沟垅垅连着的是农民的希望;阳光抽在背上,汗水滚落田里,溅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有这样的经历,吃进嘴里的大米除了香甜,还能吃出泥土的味和汗水的咸。
绿,是北甸子村人梦的颜色,也是基层党员干部党性的底色。村党支部书记董福财带领党员群众坚持不懈地植树治沙、筑路便民、养殖致富,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三梦”路。学习传承治沙精神,牵手农民兄弟姐妹,践行为民宗旨,办好帮扶实事,做一个“信仰坚定、心贴民心”的追梦人。
驻村帮扶的经历,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对今后的人生更有意义。驻村工作队虽然代表党组织为村里、为贫困群众办了一些实事、好事,但无论做多少都觉得愧欠在第一线阻挡风沙的英勇的北甸子人民。怀着愧欠,才知回报。爱来爱往,爱才美丽。
2017.3.30
驻村日记共分8部分:走访见闻、风俗风情、沙乡黄天、树木礼赞、治沙儿女、工作点滴、心情随笔、生活趣事。
第一部分
走访见闻
成了村里人
在入户走访时,我们拿群众当亲人,了解他们家庭自然情况和生活生活状况,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疾苦。没过多久,村民们便认可了我们是“村里人”。无论在坑头、街头、地头,遇见我们总要聊上几句。他们称赞党的政策好,种粮给补助,也向我们讲了一些困扰他们的事儿。他们反映说,土地贫瘠,靠种植挣不了几个钱,希望帮助扶持养殖业。还说,现在村里街路等基础设施破旧,村民房前屋后的牛圈羊圈污染了环境。从大家的建议和意见里,我们梳理出了“帮助发展养殖业,让村民富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村屯美起来”等帮扶思路。只有身在群众中间,才能知民情懂民想。为此,我们进行了反思。省直机关是制定政策的机关,如果决策人不了解实际、不懂民情,那么制定的政策、措施,就不能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机关干部要走进基层群众中间,不只是转变作风的需要,更是开展群众路线学习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老邢谈“路”
从镇政府往西行6公里左右就到了北甸子村,有些破损的黑色路面两侧遍植杨树、松树等乔灌木,以及抓根草、野荆草等植被,能看到连绵起伏的沙丘被草木牢牢地锁住了脚步,它们再也没机会肆意妄为了。村副书记邢守龙说,这条路是十多年前老董领着大家克服许多困难修出来的,这是积功德的路啊。没修路之前,人们去镇里办事得光脚走或骑马赶车,沙坨阻挡、流沙打脸,夏天涉河、冬天走冰,没有几个小时是走不到的。说着说着老邢有些难过,他的老伴就是因为突发心脏病,救护车进不来而去世的。所以修条通往外面的路是自从有这个村后几代人的梦想。这个梦想在老董这一任内实现了。老邢回忆到修路那阵儿,全村群众起五更爬半夜,义务出工出力,平掉沙坨、拉土垫泡子。老董自已白天领人干活,晚上不睡觉,大半夜在工地上巡逻,兴奋得像得了病似的。路通了后,村里有的人搞养殖多了,有一些慢慢地富裕起来,好多人都说这条路是老董领着大伙趟出的致富路。
与治沙有关的故事
随着驻村时间增多,我们对北甸村人治沙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禁产生了敬佩之情。村民都说董书记干活利整,所栽的树都是横看成行、竖看成趟,而且要求非常严格,谁栽的树不合格必须返工,训斥人一点不留情面。马辉说,种树时一天天都在山上干活不能下来,老董老伴中午去送饭,咬一口馒头沙子直咯牙。老潘和小朴对我说,春天风才大和硬呢,站在拖拉机上拿树苗能被吹下来,嘴唇和手干裂得直掉皮。每个村民都能讲出一段与种树有关的故事来,现在说起来风清云淡,其实当时是硬挺过来的。问他们苦不苦,他们咧嘴一笑说,不种树就被沙子撵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北甸子村因生态环境不适合居住而列入移民计划,但是以董福财为代表的党员群众决心为党为忧,不移民不搬迁,开始了“植树造林保家乡”的大会战,正是这种“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创造了沙乡变绿洲的奇迹。北甸子村的奇迹,不仅没让科尔沁沙漠前进半步,更使辽宁阻挡风沙的前沿阵地又向北推移了十余公里。
笑容里的希望
在老王家,老王女儿脸上始终挂着甜甜的笑容,简朴的农家院春意盎然。老王家住屯西,房前屋后全是沙地,以前几次进院都是风沙弥漫。老王患脑血栓,爱人出过车祸。两个女孩,老大在河南大学读大二,小的念高二。老王是个孝子,精心侍候瘫痪多年的老母亲,去年我到他家时,老人躺在炕上正在输氧(现在去世了),老伴盘腿坐在炕上包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们非常感动。老王靠几十亩薄地生活,日子过得艰难,但是他从不怨天尤人,心态积极向上,相信明天会越来越好。去时,第一个迎出来梳短头发穿红衣服的,是老王上大学的姑娘,正在家里休寒假。孩子的神态上看不出一点出身寒门的自卑,却像一朵朝霞般明媚灿烂。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信心和美好的向往。给孩子以力量,让她托起希望的太阳。老王一家是值得点赞的。
乡村老人
去村民家走访,房前屋后全是细沙,院里种的庄稼也矮小蔫黄,生态生活环境太恶劣了。村民老陈说,以前沙丘子今天在这明天移到那,晚上睡觉第二天起来堵上门是常事,刮风时,窗台上炕上全是一层白沙,一口饭得就一口沙子吃,但现在好多了,老支书董福财领大伙栽了不少树,沙子全给治住了。说到这时,老陈黝黑的脸庞泛起道道光泽,他答应过几天领我们去看林带,到辽蒙边界看大漠落日,到土龙湾子看樟子松,好不令人向往。最后去的这家是一位独住的七旬老人,低矮破旧的房子象沙漠的孤舟,随时可能被恕吼的风儿掀起。老人不错的家当就是一台彩电,是他看到外面斑澜世界的鏡子。他说从没走这出这片沙荒地,又说家挺好,为什么要到别处去。老人站在阳光下,笑的时候嘴里“一望无牙”,黃发耄耋,怡然自乐。有人说,和生命的苦难相比,快乐是多的。如果你站在这片被上帝遗忘的角落,看着一张张被风吹沙打依然坚韧刚毅平和的脸,在难过的同时,还会深深感恩,即使冰湖一样冷漠的心,也会春风解冻。
暖心的画面
有一次进村,看到一对父子手挽手在前面走,老人60多岁了,儿子40岁左右,着迷彩服上衣。乡亲们说,儿子是智障人,但别看智力有毛病,却对他爸非常好,每次出来都要挽着父亲手臂走,如果前面有石子,他都会用脚踢开,怕他父亲绊倒。乡亲的介绍让我感动,这对父子俩并肩行走的背影,深深地刻在记忆底片上,温暖着内心。还听说一个故事,患精神病的母亲谁也不认识了,唯一清醒的是,每天晚上都要把房门打开,担心外出打工的女儿回来时进不了家门。亲情是与生俱来的,当人降生那一刻起,爱就融化在生命的密码里。一个人即使没有了正常思维、没了了意识,却有亲情的感觉、知觉。大马哈鱼产完卵后,就守在孩子身旁,孵化出来的小鱼还不能觅食,只能靠吃母亲的肉生长,小鱼长大了,母亲只剩下一堆骸骨。微山湖中有种鱼,产子后便双目失明,因为无法觅食,孵化出来的小鱼便一条条地主动游到母亲嘴里借助母亲充饥,母亲存活了,但孩子只有十分之一能生长起来。人和其他生物不同,但是彼此的爱和情却没有丝毫差别的。世间只有一种付出无怨无悔,那就是父爱母爱;也只有一种回报让父母最幸福,就是孩子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
花开的是奔头
陪机关党支部走访慰问贫困户。北方最寒冷的时候,天寒地冻、呵气成冰,大家从大老远赶来,走村入户慰问困难群众,送去款物同时,也带去了机关干部真情。贫困群众也许不了解什么厅局,不知来的是多大官,但是他们知道是党派来的,共产党好!贴近群众,党的形象才立在群众心中。让人感动的是,有的家庭把孩子奖状贴满墙,孩子是他们明天的太阳。隔室虽破、摆设寒酸,但不失生活的美好向往。炕头的几盆花儿,在艰难的日子里开出了奔头。苦时候,咬咬牙就过去了。心有所向,梦就不远;迈开双脚,向幸福出发!
猪圈阳台 花墙
房子虽破,过得艰辛,但不失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信心。有户人家把猪圈的南墙搭建了个大阳台,上面种了一排大葱,长势茁壮,青绿青绿的,绿得小院生机勃勃。砌向院大门的矮墙上面又种植了一溜的花草,摇着风、荡着阳光,我称为花墙。朴实的乡亲太有创意了,把每一点能利用的空间都派上了用场,勤劳换来的不仅是飘香的果实,更是美丽心情。我们在院里和他们交流,心情也跟着美丽起来。家园,不在于房子大小破好,在于家的主人把家当花园一样耕耘经营,这样日子过得才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艰苦的生活其实也蕴藏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