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萝音乐】 友谊之歌《青年友谊圆舞曲》
《青年友谊圆舞曲》
圆舞曲,德文是Walzer,音译为“华尔兹”,因此圆舞曲又名“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蹈,十九世纪风行欧洲。以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最为著名。它有快步和慢步两种。我们现在在舞会上通常说的“快三、慢三”,一般就是圆舞曲的快步曲和慢步曲。圆舞曲的特点是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不象狐步舞曲(四拍子)那么温文尔雅。现在在跳慢三时,舞者有时是不转圈的,但圆舞曲的特点是转圈,连着转。跳“快三”就必须连着转,这就是“圆舞”的意思。圆舞曲舞时是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二十年代初前后传入我国。也是中国当下舞厅里跳舞的常用曲式。不瞒大家说,一般的“快三”、“慢三”,我也会跳一下,只是现在老了,一转就会晕。
1955年,中国青年代表团准备参加由苏联发起、社会主义阵营广泛参与、在波兰举行的“第五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联欢节的主题是和平、友谊、团结。当时世界青年联欢节向全世界征集歌曲,团中央配合这个联欢节,搞了征歌活动,《青年友谊圆舞曲》就是在这次征歌活动中创作出来的。当时,曲作者天戈和词作者江山同在北京群众艺术馆工作,都才二十几岁。天戈先生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先凭空写了个圆舞曲子,他的朋友兼同事江山先生,随后用一个晚上就填好了词,俩人一块修改定稿后上送,结果中选。
这首舞曲国内最早公开使用是在1956年北京的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的晚会上,后经《歌曲》杂志发表,不到半年就流行了,各地群众艺术馆纷纷转载,印活页歌谱,传唱开来。随后还译成六种文字,通过《中国建设》刊物将其介绍到国外。这个舞曲很快流传全国,连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都有一定影响,成为当时青年人跳集体舞的热选乐曲。
《青年友谊圆舞曲》为C大调、3/4拍的小快板,单乐段结构,具有圆舞曲的明显特征。歌曲旋律进行方式以小跳、大跳为主,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歌曲热情洋溢,优美抒情。节奏以每拍一音为主。但每小节经常由较低的第一个音符,用一个大跳或小跳进入第二个音符,而第二、三个音是同音反复。全曲共六句,第三、四句以小节内三个音波浪式的行进为主,节奏虽和前两句相同,旋律进行却起了变化。第五、六句则与第一、二句旋律进行相同,从而有所呼应。这样的旋律进行,富于圆舞曲特性,较为贴切地表现了青年们欢乐和激荡的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使人陶醉,使人兴奋,
当年我听到这个曲子时候,还是个小朋友。我看到的大人们常常用这个曲子组织年轻人围着一个大圈跳集体舞,而不是一对一对的那种舞厅舞。这个曲子大约跳集体舞也是蛮适合的。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就是个跳集体舞的爱好者,他竟也教我们这帮半大的孩子跳集体舞,用的就是这个歌曲,他叫我们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大圈唱这歌,唱的同时,规定男同学必须与女同学跳一个“程式”,再由女同学邀一个男同学跳一个“程式”。结果有不少男同学封建思想严重,不敢和女同学拉手,气得老师把我们都赶到教室里训话,最后他拿出“绝招”,让教室门口站一排女同学,每个男同学出教室门,必须逐一与女同学握完手,才能放学回家。真没办法,大家只好硬着头皮照做了。这事让人印象很深,哈哈,记得就是因为这首《青年友谊圆舞曲》引起的。
这首歌,现在偶尔还能听到。歌词中有一句“广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有点意思。这句话,现在写词是不会这样写的,尘土飞扬,这环保还了得?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句话是一种颂扬热烈奔放的意思。这是原词,千万改不得。理解历史概念和状态,这是很好的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