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区不可能消灭学区房

“王炸!”

“惊雷!”

“学位房要凉凉!”

连日来,“深圳将推行大学区招生”的新闻,点燃了各媒体的极大热情,各种带感叹号的解读文章满天飞,迅速造成一种深圳学区房即将全面崩塌的舆论氛围。

在这样的狂热中,师说君认为有必要冷眼旁观,仔细分析这一征求意见中的政策的来龙去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不管如何,师说君的结论是:

▽▽▽

这不可能是彻底消灭学位房的“王炸”!

首先我们来看下新闻的源头

👇

7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九条【义务教育】中提出,“市、区教育部门应当推行大学区招生和办学管理模式,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也就是这句话,引起了广泛关注。

但事实上 ,“大学区”,不管是在深圳还是在其他城市,都已不是新生事物。

早在2015年年初,深圳市教育局下发的意见就指出,各区可根据“相对就近、教育均衡程度相当、学校相对集中、九年一贯对口”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以社区、街道等为片区设置大学区,家长可自愿在学区内为孩子报读2-3所学校,按志愿次序和积分高低依次录取。

当时市局在给媒体的回应中就指出:

在2015年的招生意见中,探索大学区只是其中一点,但大政策完全按照义务教育法来,是法定内容。我们仍坚持三个不变,就近入学、免试入学、积分入学不变,确保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深圳多个区如罗湖、南山、福田、盐田、龙华等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学区制试点。

虽然各区的政策和范围各有不同,但整体操作是一致的,通俗点说:

以前一个小区里的住户,只能填报对应的小学或初中。现在则可以一次填报本学区及附近学区的多个学校,对应第一、第二、第三志愿。至于录取的标准,还是按照积分。而积分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户籍和住房。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同一个申请者,申请本学区对应学校与申请大学区内其他学校,所得到的分值也是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申请本小区学校,会获得较高的基础分,而跨小学区申请其他学校,分值相对较低。这一分值的差异,在龙华的积分计算办法中,被称为“单片加分”

这些年,龙华区面临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压力较大,该区在教育政策的改革、优化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可以说,是大学区制探索较为成熟的一个区。我们据此分析下大学区制的效果。

首先就是这个“单片加分”引来了争议。2020年有网民“问政”:

在龙华红山片区实行的大学区政策,单独给指定的小区(比如A B)设定加分5分,其余小区(C D E F 小区)没有这5分加分,实际情况就导致了CDEF 小区即使是满分也无法与AB小区的分值相抗衡。如此,大学区 “大”体现在哪里?

当时龙华区教育局的回应称,“单片加5分的积分办法,基本原则就是保证相对就近入学。”该局还称,大学区实施四年来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学区划分遵循三大原则“均衡教育资源、距离相对就近、主干道路为主”,最大限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的就近入学。大学区内各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均衡,各具特色;家长申报学校越来越理性,从实际出发,选择本学区单片就近学校,有良好的招生秩序。

但到了今年3月份,龙华区教育局在《深圳市龙华区义务教育阶段大学区学校积分入学办法一览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中,又取消了5分的单片加分。这时候,疑问又来了,取消单片区加分项,是否违背就近入学原则?

局方的回应是:不会。因为新的积分入学办法将A、B、C、D四大类型按照单片区和大学区细化为A1、A2、B1、B2、C1、C2、D1、D2八小类,按照学位类型依次录取。因此,在每一个大学位类型中,都是先录取单片区再录取大学区的学生,如A类,先录取单片区A1类,再录取大学区A2类,以此落实国家就近入学政策。

这个政策应该怎么理解呢?简单说就是:就近入学还是大前提,学位类型高的有望跨小学区入学。

那什么是更高的类型呢?A1、A2类,也就是户籍+学区内商品房。看,房子的权重不是明摆的吗?

上文提到,除了深圳,国内很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也都在轰轰烈烈推进大学区制(另一个说法是:多校划片,也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

北京的情况如何呢?

我们看到有自媒体列举了各个区的政策:

文章得出来的结论是:

各区政策对学区房的杀伤力不同。“多校划片,理论上,优质学校资源不再一一对应狭窄的片区,扩大了毗邻片区孩子们上好学校的机会,客观上稀释了学区房的稀缺价值。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至少不完全是。”

该文章还提到一个比较尴尬的事实,南京也早就在秦淮区和雨花台区实施了多校划片的试点,但从秦淮区名校中华中学的学区房价格来看,不降反升。更严重的是,有的地方,从“择校”变成了“择学区”。本来一所名校的学区房“天价”,蔓延到整个片区学区房“天价”。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想表达的观点就一个:

学区大小只是范围的不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录取方式——比如是电脑派位随机录取,还是积分录取?如果是积分录取,计算方法又如何?这些才是关键所在。

如果没有录取方式的大力度改变,学区的扩大,说得难听一点,只是把饼画大而已。

最后再补充一点想法。

为什么我们认为此次深圳提出来的“大学区招生”,不可能彻底让学区房凉凉?

✔首先是招生范围限制。国家法律已经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既然是“就近入学”,学区就不可能无限扩大。

✔其次是录取方式延续。目前深圳各区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实行积分入学政策。不要小看一个指标、两个指标的变化,一分、两分的差距,那都是千锤百炼和无数次的拉锯之后确定的。大幅度的变化,比如直接从积分入学改成计算机随机分配,可能性有多大?如果还是积分制,那最重要的指标,不还是户籍和住房吗?

其实,在师说君看来,政府的政策还是要全面来看,文件中的一整句话是:“市、区教育部门应当推行大学区招生和办学管理模式,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前半句备受关注,可能收效也快,但始终是治标之法;后半句,建立教师(甚至应该把校长也囊括进来)交流制度,或许收效慢,却是治本之法。

作者:庄树雄

编辑:花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