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长:一旦出现通胀,房产、黄金都不重要!2样东西是安全感

咱们细说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通胀,这是一个经典的经济学名词。一般分为3种类型:需求导致的通胀、货币超发导致的通胀、成本引起通胀。

第一种很好理解,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一件物品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导致供不应求,进而这件商品的价格出现上浮。例如商场里一共有20块糖,每块1元钱,正常情况下,每个月的糖果出售量为20块,供等于求;但是在春节2月份,买糖人增加了3倍,一个月时间内糖果需求量增加到了80块,结果出现了价格上行。

第二种是货币超发,在正常的情况下,纸币的增速要与GDP的增速相匹配,这样纸币的价值符号就相对稳定,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速度超过了GDP速度,那么纸币的价值力就越来越低,进而变相助推物价上涨。

举个例子,市场上有1000个石头,同时有1000元现金(纸币),这种状态下,一个石头价格1元钱,但是在3个月之后,依然是1000个石头,现金的数量却增加到了3000元,那么一块石头的价格就变成了3元钱。纸币的购买力就被削弱了。

第三种是成本导致的。一般只有在阶段性时期内,或者在个别产业结构内会短期出现,例如蜂窝煤,长期以来一块蜂窝煤价格是1元钱,但是某个冬天来临的时候,由于开采煤矿的区域受到寒冷天气影响,煤矿开采难度增加了,很多煤矿由于寒冷无法开张暂时关停,所以制造蜂窝煤的原材料变少,进而导致原材料价格增高,也会提高蜂窝煤的成品价格。

很多人听说通胀,只是在大学的《一般经济学》课本上,现实中感受并不强烈。现阶段,其实有不少国家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例如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等都曾出现过,个别时期内,为了应对不保值的情况,发行大额面值纸币,一张纸币面值最高10兆亿元,两筐的纸币最后买不起一块糖果。

那么,假设出现通胀的情况,该如何应对呢?不少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囤黄金、买房子,把自己手中的纸币全部转换为固定资产存起来,等到风头过去了之后,再把这些资产兑换为新的纸币,进而稳定自己手中财富不贬值。那么房子、黄金,真的能具备抗风险性能吗?未来10年,房子、黄金都不保值。

先看看房子,过去20年,房子确实趾高气昂的上涨,让不少人刮目相看,特别是让很多说房价要跌的人纷纷悔不当初。从30年前的400元涨到目前的9980元,增幅达到500%,北上广深的房价增长在600%-1000%之间,要能买到这些区域的房子,升值不用说有多顺畅。

不过未来房子还能涨吗?社科院认为不太可能,2021年均价涨幅5.1%,已经与银行5年期定存相差无几。

再看看黄金,2011年国际金价黄金的价格是1920美元,2011年到2020年,约10年,黄金的价格也才1600美元,也就是说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金子的价格不仅没有一丁点上涨,反而跌掉了16.6%,相反地,如果把钱存在银行的话,按照4%年化计算,10年复合增长40%以上,可以说,黄金其实输给了定存。

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对?一位银行行长:一旦出现通胀,房产、黄金都不重要,2样东西是安全感。

1、粮食。民以食为天,任何人都离不开粮食,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货币符号,其根本原因在于为了找到一种等价交换物作为中间商品,来衡量相互之间的物品价值,进而实现对等交易。在日常交易中,粮食和蔬菜是最频繁、也是最多的东西,所以提前储备一些粮食和蔬菜,深挖洞、广积粮,才能从容应对。

2、学识。不少人说,这种情况下,要学识有啥用?其实不然,钱财乃身外之物,在任何时候,学识和个人能力,才是应对问题的最大能力。有专家提出了两种人设划分:先知先觉的人和后知后觉的人,先知先觉的人由于其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学识能力,所以总能看到别人看不清楚的本质问题,从而提前掌握先机、抓住即将到来的新机会;而后知后觉得人两眼一抹黑、只能被动地跟着别人的步伐走,别人掉沟里自己也跟着掉沟里。

就像李嘉诚说的那样,资本的第一要义是首先要保本,然后才去想着如何赚钱,在先知先觉人的眼中,时刻都在规划如何应对新的问题,而后知后觉的人往往成为了“韭菜”。

对于以上2个观点,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