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三阳三阴”,到底是怎么回事?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 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

  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四、太阴病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 胰脏调节血醣,影响体重。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管饮食,胰脏管味觉。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胃口不好。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五、少阴病

  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睡不好。或者二便失常, 有时下痢,有时便秘。胸闷, 胸痛, 手麻, 四肢麻。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用四逆汤汁治疗。

  六、厥阴病

  到了少阴还没治好, 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叫做厥阴病。厥阴症就进入肝脏,还有心包经。表现的症状似四肢逆冷,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下热上寒,里热外寒等。

六经辨证对应一天的时辰是

  太阳:巳午未 9am-3pm

  阳明:申酉戌 3pm-9pm

  少阳:寅卯辰 3am-9am

  太阴:亥子丑 9pm-3am

  少阴:子丑寅 11pm-5am

  厥阴:丑寅卯 1am-7am

  如何理解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明、厥阴

观天地知人事

  接触中医时间长了,我发现有一些问题看似平常,却一直没有搞清。即使你问一些专业的中医师,很多人也说不清楚,比如,为什么膀胱经叫足太阳膀胱经,胆经,叫足少阳胆经,而胃经叫足阳明胃经;同样,脾经为什么叫足太阴脾经,肾经叫足少阴肾经,而肝经叫足厥阴肝经。这些经名前面的定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我个人的理解。

  人如动物,朝天朝外一侧为阳,朝地朝内一侧为阴,这就是人体经络命名之谜

  先说说阴阳的问题。中医从来就认为,世间万物皆分阴阳,这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中医,不只是因为是中国传统的医术才叫中医,而是因为它是阴阳中和的医术才叫中医。因此,中医上可以治国,中可以治人,下可以治病,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因为道理是相通的。

  古人从自然世界中悟出的道理。抬头,看到天,低头看到地,环顾四周看到的人,也就有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地、日月、山河,一阳一阴,就组成了世间的一切。具体到人体,如何来确定阴阳呢?

  人是从动物演变而来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题图上,选了一只猎豹作比喻。对于地上行走的动物来说,都是背朝着天,腑朝着地,只有人除外,是直立行走。朝着天的部分,接受着来自“阳”的天空--太阳的照射,给身体以能量和动力;而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阴”的大地,集中在腹部,靠着后背太阳给的能量,化解成血液流遍全身,滋养各个脏器。因而人体中,外向的部分,就属于阳,而内向的部分,就属于阴;换言之,以人体作为四脚行走的动物比喻,朝着天的部分为阳,朝着地的部分为阴。因而太阳经,就是走的后背,而太阴经就是走的大腿内侧。

  说完人体阴经和阳经的分布,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阳经里又分为太阳、少阳和阳明;而阴经里又分成太阴、少阴和厥阴。

  《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是这样说的:“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如上图,你就能很好地理解开、合、枢的概念

  当门打开之时,就为太阳或者太阴,当门关上时,就为阳明或厥阴。而控制门开关靠的是枢纽,也就是门轴,对于阳经来说,就是少阳,而对于阴经来说,就是少阴。

足太阳膀胱经解析

  足太阳膀胱经,就是足三阳经的“开”。《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什么意思呢?

  州都:州,水中可居住土地也;都,故君旧宗庙的城为都;州都为河流口岸之处。

  津液藏焉:津,水渡也,有舟船之意。津来源于饮食,出于腠里为汗,下达膀胱为尿。(腠:皮下空隙。)液,气之所煦成液也;液从水谷化生,其清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藏,收存也。

  气化:气,云也;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膀胱的特点有三:其一,与肾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根,故为都;二,人体水分泻下之前停留于此,水来土囤,故有州意;三,人体水分由火之气化于此,如同大地清气上升为云,云遇寒降下为水,完成天地相交。

  膀胱,又名净府、水府、玉海,位于下腹部,是水液聚积之地。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水液,经过气化后排出小便,其功能隶属于肾。

  治宜:宣通气化,渗湿利水,温肾固脬等法。

  膀胱经为什么叫足太阳膀胱经?“太”是什么意思,是“极端、过”的意思。太阳,也就是最大的阳气出处。膀胱经在12经络中的主要作用是升发人体的阳气的,换言之,人体有没有精神,气力是不是足,都依赖于膀胱经是不是通畅。为什么不通呢,是因为湿闭住了,无法气化。当按摩师将我们后背走一遍罐之后,我们就会感觉后背很松快,就像卸掉一块盔甲一样的轻松,这就说明我们的阳气得以升发了。同样,运动也能达升发阳气的效果,一出汗,也气化了,也会感觉轻松,“动则生阳”就是这个道理。

足少阳胆经解析

  说完足太阳膀胱经了,我们再来说说枢,足少阳胆经就是足三阳经的“枢”。少,是什么意思?是缺少了意思。少阳,也就是缺少阳的意思,也就是说门处于半掩状态为少。

  在《黄帝内经中》胆被称之为“中正之官”。

  胆,与肝相表里,为中正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中,纳入也,纳入范围(口),加一竖含上下通彻之意;正,是也,一为上位,放于止上,是上位止于正道。中正乃不偏不倚,符合规矩,上下通彻。

  决断:决,行流也;断,截断也,喻为人诚实专一却没有别的技能。

  决断二字用于胆之职能,贴切而妙哉。决断含义有二:一拿主意做决定;二决定事情的魄力。胆不像其他脏腑的功能显而易见,如:胃化食,小肠分清浊,大肠吸收水分。胆只是一个装着绿色胆汁的囊。可是他的职能是诚实专一的,就是决断事物。

  胆,中正的禀性与其他的脏腑有着显著的区别。腑为阳,阳主动、主泻。小肠、大肠、胃、膀胱,水谷一类在其中处于流动和下泻的状态。脏为阴,阴主静、主藏。心、肺、肝、脾、肾,藏精华而不泻。胆却一腑两性,没有单一藏或泻的偏性,它藏中有泻,泻中有藏,如:肝的胆汁充足时,藏而不泻;而肝的胆汁不足时,泻而不藏。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以储存和排泄胆汁为职责,助于消化,故为六腑之一,但因无传化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胆汁,与脏相似,与腑有别,归属为“奇恒之腑”。胆默默得担负着十一脏腑免疫功能的职责。

  治宜: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法。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少阳,就是缺少阳的意思,也就是门处于半开的状态。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们开车挂档踩离合时那种“半连动”状态,踩下去就离开,抬脚就连上。因此胆经非常的重要。在人体的经络穴位中,膀胱经最多,达67个,而第二多的就是胆经,有44个。大家都知道《人体使用手册》当中敲胆之说,为什么陈玉琴老师这么强调敲胆经呢?不是膀胱经不重要,而是我们自己很难敲打到膀胱经,因而退而求其次,只好敲胆经。何况《黄帝内经》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可见重要性。

足阳明胃经解析

  足阳明胃经是足三阳经的“合”,此时阳气处于关闭状态,不再往外释放。阳明,日月为明,日为阳,月为阴。我们吃的食物本身都是带着阳气,带着能量的东西,而到了胃里,它将被阴血消化变成阴血,因而它是一个阳和阴相伴随的过程。这样你就不难理解“阳明”这个概念了。

  胃,与脾相表里,仓廪之官。《素问·刺法论》曰:“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仓,谷藏也;廪,发放。仓廪,即管理财物并按时发放的官员。

  五味:酸、辣、苦、甜、咸各类食物的总称。

  胃,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主通降,以降为顺,以降为和。胃管理食物予以加工,再按时向人体输送营养。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的生存靠食物,食物靠胃的加工方可被吸收,所以胃是人所需要的气与血的大海。

  既然五脏六腑之气皆如江河归于胃之大海,善医者用下泻法,将病聚于胃泻掉,可事半功倍。

  胃为六腑之主,胃燥则六腑不宁。胃为火炉,万火之源,不可燥热。

  治疗:可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泻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法。

  胃为什么是足三阳经的合呢?我们吃的食物,是不是都是带有阳气的东西,都是见过太阳的东西,这些带有阳气的东西,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带给我们能量,而进入到人体的什么部位呢?这个部位,就是胃。进到胃里,阳气就此关闭在此进行消化了,消化食物本身是需要阳气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吃饱饭后,会感觉有点困,因为大量的气血都集中到了胃去消化食物。

足太阴脾经解析

  说完了足三阳经,我们再来看看足三阴经。先说说足太阴脾。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太阴,就是阴经的完全开放状态。脾作为后天之本,它主运化。它将阳经“合”后的胃里的东西,变成可被人体体吸收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小肠、肾、大肠、膀胱、肝等。因而,它是需要完全开放吸收的,因而它是阴经的“开”。

  脾,谏仪之官。《素问·刺法论》曰:“脾为谏仪之官,知周出焉。”

  谏仪:谏,正也,以道正人行;仪,论事,言得其宜为之仪。谏仪是以正确的立场,论述适宜恰当的事情。

  知周:知,用口陈述;周,密也,善用其口则密,周密之意。知周之意,是用口做周密的陈述。“知周”是对君主之官而言。

  谏者,多别善恶以陈于君。谏仪官需备有三德:一正也,以明是非,以辨善恶;二义也,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具有薄云晴天气概;三大度,公而无私。

  脾作为谏仪官具有上述美德,在人体中表现为:及时提醒心(含思维)之君王,周身所发生的变化。如:胃寒痛或五更泻肚,是肾阳不足;便稀而衄血,是中气不足;性急而两胁胀满,是肝气上亢等。

  脾属土,具有坤性。《易经》讲坤字是“直方大。”直为正,方为义。君子内正外义。在人体中,当脾处于正常状态,行使谏仪官职能,人可避免疾病的侵袭。“脾虚,生湿生痰。”凡是疾病缠身,甚至夭亡者,首先是脾失去了谏仪官的作用。

  脾主运化,主升清。《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止归于肺。”人吃进食物,消化、吸收,乃至将营养输布全身,全靠脾正常司职。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水湿。

  脾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之内运行而不外溢。

  脾主四肢与肌肉,使肌肉丰满及维持正常活动。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可辨别口中五位味道,可使唇红润。

  治疗:脾病治宜健脾化湿,温阳运脾,补益中气,益气摄血等法。

  那么脾运化的精微物质给谁呢?它要给肾去造血。人体中,气为阳,血为阴。如果说阳经是产气的,那么阴经就是造血的。

足少阴肾经解析

  我们都知道肾主骨生髓造血。在三阴经中,肾经处于枢的位置,它将脾输送的精微物质变成血。当然,它不像太阴完全不加以选择的开放吸收,造血不是所有的精微物质,都能达到造血的材料,因而,它属于半开合的状态。

  肾,作强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作,起也,起立之意;强,蚚也,桑中虫。(强的本意指虫名,蚚。)

  伎巧:伎,与也,伙伴、朋群之意;巧,技能也。

  “肾藏志,志立则能作强;”“唯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故肾气盛则精神健旺,筋骨强劲,动作敏捷;同时生殖能力正常,胎孕从化而生。

  肾主藏精,藏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由于生殖之精是人类繁殖最基本的物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主水,合三焦、膀胱二腑主津液,与肺、脾二脏共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有充养骨骼、滋生脑髓的作用,故骨、脑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取决于肾气的盛衰。齿更发长,亦与肾气盛衰有关。

  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

  肾上连与肺,其脉上贯膈,入肺中,故亦主纳气,有蒸腾、气化作用。

  肾上开窍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下开窍于二阴,司二便。

  治疗:肾失衡以虚证为多,所谓实证,也多属本虚标实,当辨证施治。选用益精气,滋肾阴,温肾阳,补肾纳气,温阳行水,滋阴降火,以及清理湿热等法。

  肾造完血,要给哪呢?给肝,因为肝藏血。

足厥阴肝经解析

  在足三阴经中,肝经处于“合”的状态。也就是将“阴血”储藏起来,为身体所用。“厥”是什么意思,是“气闭,昏倒”的意思:昏厥;痰厥。在这里,我们把厥阴理解为将阴血关闭保存。

  肝,将军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将军:将,帅也,将中有寸,以法度而主之;军,包围也,兵车也。将军统帅兵马之位。谋虑:虑,思也;谋,思虑难事也。肝在人体中位于将军位置,捍卫周身,保护君主,平叛诸乱(解毒),且又有分寸;对人的思维也起重要作用,人的谋虑正误取决于肝。肝气不足,遇事犹豫不决;肝气亢胜,处事失于严谨。

  肝主藏血,故有“主血海”之说。人卧时血归于肝。

  肝主筋,全身筋腱,乃至血管壁的滋养皆依赖于肝。

  肝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运化。

  肝气主动,主升发,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可使人气机舒畅,神气充盈。

  肝主谋虑,使人思维不偏离轨道。

  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明目,使人心明眼亮。

  肝为心之母,心肝同气,肝可生心供血。

  “肝者,罴极之本,魂之属也。”罴:同疲,过劳首先影响肝。当代人疾病多与伤肝有关。肝喜卧,卧时血归于肝。尤其是亥时(21至23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丑时(1至3时)肝经最旺,阳气入里,气血休息,是肝脏运行气血时间,应处于深睡状态。子时(23至1时)之前不卧,血不归肝,长此以往,肝气大伤,气弱血枯,百病丛生。

  治宜疏肝理气,平肝泻火,活血通络,养血柔肝,潜阳熄风等法。

  开、枢、合,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就此完成了它们的功能转换过程。有人问了,那么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是否也可以同样用开枢合来理解呢?我们说不能,因为,只有足三阳三阴经是上通天,下通地的,贯穿人体,它完成了人体气血的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而手三阳三阴经则没有,只走了一半,所以,不足以承担人体的气血运化过程。

  总之,我们把足三阳三阴经的定语部分解释完了,希望对大家对经络的理解可以产生帮助。当然,有些理解是我个人的体会,至于是否符合标准答案,无从考评,也许,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与西医不同,中医本身就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文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因而,也许每一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但只要能解释的通即可。

(0)

相关推荐

  • 穴主

    ​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手三阴(胸走手)→手三阳(手走头)→足三阳(头走足)→足三阴(足走腹胸) 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 ...

  • 十二经络:

    一 十二经络中与五脏六腑关系: 五脏六腑共包络,手足所属三阴阳, 太阴-足脾-手肺脏, 阳明-足胃-手大肠, 少阴-足肾-手心脏, 太阳-足膀-手小肠, 厥阴-足肝-手包络, 少阳-足胆-手三焦. 二 ...

  • 从经络方面浅析六经传变理论

    摘要:伤寒六经传变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石,认为六经传变理论一方面是基于十二正经表里循环,互相沟通而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基于外感邪气的性质以及自身体质而进行传变的,望通过此文让更多中医学者更清晰的认识六经 ...

  • 伤寒论里的三阳三阴

    三阳病一般病人体质都比较好,不容易传变到三阴上.三阴病一般体质都比较弱,慢性病比较多.有一种说法是三阳病死不了人,三阴病难治愈.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三阳病的阳明病如果是急性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 ...

  • 【伤寒论:六经三阳三阴病辨证纲要】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 ...

  • 站桩过程中的气冲病灶到底是怎么回事?涨知识!

    站桩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它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身体里奇妙变化,还能解决身体很多淤堵不通的地方.而在这个解决的过程中会有"气冲病灶"的情况发生. 所谓的"气冲病灶"就 ...

  • 《白鹿原》中的“乡约”到底是咋回事?

    德业相劝,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伺父母,能教子弟...... <白鹿原>肃穆的祠堂内,时常传出乡约朗朗的诵读声,白嘉轩族长和他的"乡约",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于内生的权 ...

  • 干货 | 纯电动汽车中的搭铁到底是怎么回事?

    EEWORLD 电子资讯 犀利解读 技术干货 每日更新 很多刚接触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的朋友,不清楚为何电动汽车里面的器件为何要搭铁,哪些用电器需要搭铁,哪些不需要搭铁,以及如何搭铁.加上纯电动汽车的动力 ...

  • 伤寒绝学:「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的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导读:医圣张仲景的一部<伤寒论>,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规律,给后世医家不少启迪,让他们在临证中,更是如鱼得水.这部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也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不少理论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今天, ...

  • 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的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一.伤寒三阳三阴的八纲辨证 <伤寒论>六经病篇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其中并以阴阳为辨证总纲.如太阳病篇指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quo ...

  • 伤寒论中结胸、小结胸、痞、支结到底是什么...

    伤寒论中结胸、小结胸、痞、支结到底是什么...

  • 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浅析,如何认识三阳三阴病,一次讲明白!

    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浅析,如何认识三阳三阴病,一次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