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是解决一切病症的关键

气之为用  无所不至  一有不调   则无所不病。——明-《景岳全书-诸气》

中医学离不开气,不懂气就不算真正懂中医

《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气,是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气对人体起着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作用,人体就靠气的这几种功能互相为用、密切协调地运动而维持生命。

养生究竟是养什么?

养生就是培育气化之正气!

中医治病,千变万化,归根结底就是一招

相对而言,西医的着眼点在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这个有形的物质,而中医的着眼点在于气这个无形的能量!西医认为有形生无形,中医认为无形生有形!中医的起点是无形的一团浑沌之气,西医的终点也是一团浑沌之气,中西殊途同归,天地最终只有一个道,只是得道的途径不同而已!如此中西互参,则真相大白矣!

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是解决一切病症的关键,是中医调理一切疾病的切入点。

这不是浮夸,是真实不虚的。大家注意,我用的词是“一切”,指的是所有的病症。我们在认识阴阳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身体的病症都是因为不平衡导致的。那到底是什么不平衡呢?归根结底,是“气”的不平衡。

中医说的气,是什么?

人体只有五脏六腑,躯干四肢这些形体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专门的物质来营养、激发这些脏腑的功能。这些物质,就是气和血。血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指在血管中运行不息,流动不止的血液,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全身提供营养。但气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五脏六腑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但在生死转换的一瞬间,一个活着的人,与一个死去的人,体内脏腑其实并没有根本不同。那么生死的关键在哪里呢?

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死的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具体来讲,由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脾脏有气,脾才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此看来,确实是有道理的。

再说固摄。人体内有很多有形的物质,比如血液、津液(如汗液、唾液)、精液(如男性的精液、女性的白带)等。这些有形的物质,在体内需要有各自的位置,来实现其正常的功用。血液就需要循行与经络中,汗液需要固守在肌表下,精液就需要固摄在肾脏中。而保证上述有形物质各司其位的关键,就是气。有些朋友平时很容易出汗,稍一走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是气虚不能固摄汗液的一种表现。

可见,有气,人体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气,人体才会维持保持温暖的体温;有气,人体才可以保卫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袭;有气,人体才守护住津液、血液、精液等精微物质不致任意流失。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与意义

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①升,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

②降,指气自上而下的运行;

③出,指气由内向外的运行;

④入,指气自外向内的运行。

举例:元气自脐下(下气海)向上运行,宗气自胸中(上气海)向下运行,属气的升降运动;白天营气随卫气由体内运行于体表,夜间卫气随营气由体表运行于内脏,称营卫出入运动。人体的浊气自下而升至肺并呼出自然界,体现肺气宣发运动;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吸人并下纳于肾,体现肺气肃降运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一旦停息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气有什么作用?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激发、兴奋、促进等作用。

①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

②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

③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

④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动。

气的调控作用: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减缓、抑制、宁静等作用。

①抑制和减缓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

②抑制和宁静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

③抑制和减缓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

④抑制和宁静精神活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指气中属阳部分(阳气)的促进产热,消除寒冷,使人体温暖的作用。

①温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②温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助其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③温煦精血津液,助其正常施泄、循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气的凉润作用:指气中属阴部分(阴气)的抑制产热,消除热量,使人体寒凉的作用。

①凉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②凉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防其生理机能过亢;

③凉润精血津液,防其过度代谢和运行失常。

(三)防御作用

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人侵,同时也可以祛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

邪气有阴邪、阳邪之分,人体正气含有阴气、阳气两部分。

①正气中的阳气部分能抵抗寒冷等阴邪的入侵并能祛除已侵入的阴邪;

②正气中的阴气部分能抵抗火热等阳邪的入侵并能祛除已侵入的阳邪。

(四)固摄作用

固摄作用 指气对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①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

②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之有度而规律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

③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

(五)中介作用

气的中介作用: 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意义:气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在体内的正常状态

在理解气的状态这方面,我认为黄元御老先生是研究得最透彻的。所以我借用了黄元御老先生这种气机升降图来跟大家解释,气在体内的升降出入要遵循这样的大原则!

这张气机的升降图,我认为是学习复杂中医的一把钥匙,真正理解这张图,了解我们人体内的气是如何正常运动的,那么再根据病症来反推是哪个环节的气发生异常,就能很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首先,心在上,肾在下,心为阳,肾为阴,心为火,肾为水,他们要建立通道进行沟通。要让心火下降,要让肾水上升,这样水火交融,心肾才能交通。

然后,再看左路,肝脾的气要升,肝随脾升。升上去的是什么?是清气。再看右路,胆胃的气要降,胆胃胃降。降下来的是什么?是浊气。肺就好比天幕,将整个大气层都包在里面。

大家去好好理解一下,人体的气是这样运动的,天地的气也是这样运动的啊。这里面的学问很深,我们这次先有个基本概念。以后在讲具体的病症调理的时候,基本上每次都要用到这个气机升降图。

人体的气机运行模式,其实就是一个圆。这个圆不是人体自己所规定的,而是天体的运动在人体上的反应。比如地球的自转出现了黑夜和白天,黑白交替,轮转不休,就成了圆;也如地球绕太阳一周,形成四个季节,每年如此,便形成四季更替的圆。反应在人体,便是气机循环上的圆。

传统中医就认为,上心下肾,左肝右肺,中间为脾胃。以脾胃为中心,上下左右则构成一个圆,此圆的运动模式是左边升,右边降。如此轮转不休,则是一个健康的人,如果圆圈转动偏颇,则气机失常而为病,如圆圈不转,则气机不动而人死亡。

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气机开始上升的起点为肾,终点为心,负责上升的是肝,负责下降的是肺。这就是四脏的本性,只要四脏有能量供应,便不停发挥上述的作用。转动正常则精神平和而能起用,不正常则精神失常而现病态起用不遂。

圆圈不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量供应不足。供应能量的是脾胃,假如脾胃不好,则吃进去的食物难以转化为人体的能量,那么四脏的能量来源就不能保证,失去了能量,自然其本身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圆的运动就失去正常。所以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

这就是执简御繁的智慧,这个气机升降图就是一把万能钥匙,我们先把这把钥匙收起来,以后我们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用这把万能钥匙来解决。

气在体内的不正常状态

知道什么是正常,我们更要知道什么是不正常。不正常是病态,正常是健康状态,反复强调中医是在纠偏,要把不正常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体内气机不正常状态,大概分为这么几种:

“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气滞: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的阻滞,影响到气的流通;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皆可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郁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气滞一般属于邪实为患,但亦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滞者。气滞的病理表现有多个方面:气滞于某一经络或局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胀满、疼痛。

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输布不畅,故气滞甚者可引起血瘀、津停,形成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脏腑气滞以肺、肝、脾胃为多见。肺气壅塞,见胸闷、咳喘;肝郁气滞,见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脾胃气滞,见脘腹胀痛,休作有时,大便秘结等。气滞的表现虽然各不一样,但共同的特点不外闷、胀、疼痛。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闷、胀、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征象。

总之

气不通畅了,就堵在那里,表现为胀。

气堵在胸部了,胸部就胀,这是肝气郁结导致的。

气堵在胃里了,肚子就胀,这是胃气不畅导致的。

气堵在大肠里了,大便就不通,这是腑气不通。

气堵在四肢的经络了,手和腿就胀,这是经气不通。

气堵在子宫里了,经血也会堵上,月经来的就不畅快,来月经就感觉到坠胀感。

2、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不当,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阻所致,亦有因虚而气机上逆者。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乃至壅遏清窍而致昏厥。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一般地说,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也能导致胃气上逆。

3、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从而形成气虚下陷的病变。气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上气不足”与 “中气下陷”两方面。

“上气不足”,主要指上部之气不足,头目失养的病变。一般由于脾气虚损,升清之力不足,无力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致头目失养,可见头晕、目眩、耳鸣等症。正如 《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变。南少林火功推拿导引术提示由于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与脾气不升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常伴见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以及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讲到气陷,我想跟大家讲个故事。我之前学中医的时候,不太能理解气陷,这个好端端的气怎么就陷了呢?后来有一次突然就悟到了。我把这个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有一次经过一个出产煤的地方,发现有好几栋房子都塌下去了,原来是3层的楼房,现在能看到的只能看到2层了。我就很好奇,问旁边的人,我说这好好的房子怎么就会塌下去呢?他告诉我说,几年前,一个煤商来这搞开发,天天在地下挖煤,底下就挖空了,然后大部分房子都陷下去了。我听完之后,一下就明白了,哦,原来这就是气陷。。。中焦是脾胃,属土的,如果土虚了,这个土承载的东西就会陷下去的。

我们经常听到胃下垂,子宫下垂这些病,实际上,中医认为就是气陷的原因。那为什么会气陷?根本原因还是“底下”被掏空了,是气虚日久形成的。那要怎么办呢?一方面要去补这个中焦之气,一方面把这个气要提上来。这个是中医治病的思路。

4、气闭: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气闭的临床所见,有因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剧痛所致的痛厥,痰闭气道之痰厥等等,其病机都属于气的外出突然严重受阻,而陷于清窍闭塞,神失所主的病理状态。气闭发生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多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不复而亡者。其临床表现,除昏厥外,随原因不同而伴相应症状。

5、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而致气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气脱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

气脱与亡阳、亡阴在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多有相同之处,病机都属气的大量脱失,临床上都可见因气脱失而致虚衰不固及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但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当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而亡阴是阴气突然大量脱失,当出现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性征象。若无明显寒象或热象,但见气虚不固及机能衰竭的上述表现,则称为气脱。因此,气脱若偏向阳气的暴脱,则为亡阳;若偏向阴气的大脱,则为亡阴。

以上是关于气的一些中医概念,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气,气是怎么来的,气在体内有哪些作用,正常的气是怎样的,不正常的气是怎样的。如果你是一个有悟性的人,学会了这些,加上自己的逻辑思维,就能解释很多病症,这个过程就是中医辩证的过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