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篇中的大智慧

残篇中的大智慧

王兆贵

  喜欢诗意栖居的人,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当不会陌生。这句话朝气蓬勃,非常励志,不论在立意上,还是语感上,都颇有现代范儿,以至于成了人所共情的口头禅。

  初次见到这句话时,我曾以为出自一位充满激情的现代人。不曾想,最先喊出这句话的人,竟然距离我们大约2500年之久。他的名字叫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著名哲学家,以其谜语般的哲学箴言而著称于世,其思想和风格对后来的西方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尽管到后来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但我对赫拉克利特的名字却耳熟。回顾起来,那还是改革开放前后,在读马列的同时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曾读到赫拉克利特的另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恩格斯对这句话评价很高,他说,这种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是正确的世界观,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一切都在流动,都在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逝。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因此,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距今2500年到2400年的这一百年间,在同一时空坐标轴内,先后诞生了以老子、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等为代表的一批先哲。他们不约而同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堪称群星璀璨,辉光满天。当然,这是我们回溯并梳理后的印象。由于那时信息传播有限,他们虽然跨域并存,但因天各一方,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这种现象看似偶然与巧合,实际上是人类文明从青春期步入成熟期的必然结果。

  赫拉克利特比苏格拉底的资历还要老,差不多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期,是古希腊早期四大学派之一的爱菲斯学派代表人物,著有《论自然》等。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他的著作已散失,留诸于世的只有经后人整理过的残篇。幸运的是,我们仍然能从赫拉克利特的只言片语中窥见智慧之光。

  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后边,赫拉克利特紧接着说,“而且会永远常新”。这句话的意思,同样是在说明,世上的事物时刻都在变化,静止是相对的。除这句话外,他的精彩金句还有一百多条。如,动物和人的快乐各有不同:驴爱草料,不爱黄金;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优秀的人宁缺毋滥,会选取人间不朽的荣耀,可是大多数人却在那里狼吞虎咽。再如,博学并不算智慧,会思考、会创造的思想才可称为智慧。又如,思索是神圣的病症,表象具有欺骗性;有些人听到真相时,就像聋子似的充耳不闻,懵懂不解,正所谓“在场时缺席”……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间万物生灭都有法则:虽然隐秘微妙,却不是神或人创造的,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虽然变动不居,人类却能把握;所有事物都由冲突而生,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产生一切,一切又归于一;极致的和谐来自方向相悖之物,万物皆从斗争出;如果没有不义,人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正义,正义是通过斗争甚至战争实现的;在一个圆周里,开始与结束、上升与下降、黑色与白色是同一体;结合物是既完整又不完整,既协调又不协调,既和谐又不和谐的;相反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完美的和谐;文化艺术都是在模仿自然:绘画混合不同色调,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音乐混合不同音域,演奏出和谐优美的曲调……

赫拉克利特的这些箴言,与“道法自然”的立论异曲同工,在老庄哲学里能找到知音;是发现对立统一规律的先知先觉,从马列哲学里能看到源头。特别是关于自然辩证法或唯物辩证法的一些核心命题,赫拉克利特早就悟到了,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语言表述出来。看起来有些难以捉摸,细思量却蕴含着朴素的哲理。其目的就是让读者对世界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有个正确的理解。为此,他不止一次告诫人们,健全的思想是最大的美德和智慧,是要吐露真言,并在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行动。

附注:本文发表在香港《文汇报》2021年5月25日文汇园,责任编辑张岳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