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与其“扎人堆”,不如看“蚂蚁搬家”
1
玩,是孩子的天性。
国庆、中秋八天长假即将到来,爸爸妈妈们一定在琢磨着,该带孩子去哪里玩呢?
可是,让人头疼的是,各大旅游景点无疑都是人山人海、人满为患。带孩子去景点玩,估计看见的不是风景,而是“上山看腿,下山看头”吧。
不过,有一位妈妈就很善于带孩子玩,她就是台湾作家龙应台。
2
“脚踏车经过一片花开满地的平野,将车往草地上一倒,就坐下来。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
“一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
这是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的文字。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母亲和孩子欣喜地欣赏着眼前的美好。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格,母亲和孩子的心,那样柔软,那样安静,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如果说写《野火集》的龙应台,是一位追求“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那么,写《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的龙应台,则只是一位深爱孩子、理解孩子的母亲。
她明白,孩子喜欢的玩,不是去景区扎人堆,而是回到大自然,看一群蚂蚁如何搬家,看一条蚯蚓如何在泥土里钻进钻出,看一阵秋风如何将树叶吹下,看一片白云如何变幻出各种形状,看一群大雁如何排成人字形飞向远方……
3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和成人相比,孩子更容易发现生活之美。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在他们纯净透亮的眼里,万物有灵且美。
许多在成人看来不以为然的东西,孩子却能欣赏得津津有味。
比如,在送儿子上学的路上,龙应台和安安目不暇接地欣赏着一路风景。
“初春的季节,那软绵绵的柳絮全都从树枝梢头吹了出来,飘得满天满地,又飘到安安的头发中……这家院子里站着棵苹果树,那家墙脚爬着株葡萄藤。一顶雨伞似的大香菇下,还坐着一只绿皮丑青蛙……”
台湾诗人、画家席慕蓉也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龙应台深以为然。于是,在安安和飞飞小的时候,她常带他们去公园里喂鸭子,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
4
安安和飞飞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渐渐长大。若干年后,他们离开母亲,独自闯荡世界。
2004年,19岁的安德烈独自去了巴塞罗那,并给妈妈写信说:“我们每天都在用脚走路,细细发掘这个城市。那么多的广场,围绕着广场都是美丽得惊人的建筑,不论古典或是现代的,都那么美,雕塑也是。我觉得巴塞罗那是我走过的最美的城市之一,而我走过的城市还真不少了。”
龙应台给安德烈回信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5
美国康奈尔大学环境心理学专业有研究报告称:越亲近自然的孩子,在面临压力时产生的心理负担越少。孩子家庭周围自然环境越多,孩子就越少出现多动、焦虑或消沉等行为。
因此,让孩子从小接触自然,对孩子来说,就像营养和睡眠一样重要。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在田野里认真地观察过一颗飞舞着想要扎根土壤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那么,他(她)对生命就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
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童年播下的种子,他日终将开花结果。
让我们唤醒那颗被城市生活“麻木”了的心,趁着假期,陪孩子走进大自然吧。
和孩子一起欣赏美好,探索奥秘,尊重世间一切生命。
推荐:
-作者-
吕瑜洁,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2017年1月,出版亲子教育畅销书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在京东教育类书籍中排名前十位。
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淘宝等网站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