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过程教育”下的新时代作业观:内容要注重综合性与情境性

本文共4478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作者 | 刘辉 李德显   来源 | 基础教育课程

过程教育是怀特海过程哲学应用在教育领域而形成的教育思想,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柏拉图的自由教育,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相近但又有区别。怀特海的过程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1929年)一书中。与过程哲学一致,过程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众多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件”的综合统一体。过程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儿童的自我发展,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反对将知识与社会割裂的教学,提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作业问题已然成为“减负”必须面对的一个要点。究其原因,是当前很多作业发生了异化,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发生了偏离。

过程教育注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生是否做过作业、做了什么作业对于学生会有不同、会有变化,而这种不同与变化不仅仅止于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习惯、态度、心理品质的养成,进而构成学生的一种生活经历、一段生命历程。因此,可以尝试用过程教育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作业的定位、目的、主体、内容、环境和评价,为作业的变革提供新的思路。

作业的定位:课程和教学的延伸

课程的本意是“跑道”,是让学习者循着设计好的轨道进行学习活动。博比特、泰勒等课程专家都秉持这一理念。“跑道”取向的作业,学生只需按教师要求填写好相应的答案即算完成任务。随着人本主义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学习者作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后现代课程观将课程看作是活动的、即时生成的。

杜威认为作业是一种活动,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学习活动,基于后现代主义的课程是在“作业”的过程中生成的。无论是文本作业还是活动作业,都可以看做是由相应课程观指导下的作业观的产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课程的认识,既包括课堂的学习过程,也包含课后的作业过程。不同的是,课堂中学生是通过教师的“转述”结合自己阅读教材的感悟而形成体验,而作业过程中学生是通过作业任务而形成体验,这两者也都会受到教师课程观的影响。教学活动是当前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少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与检验,会为学生布置作业。于是,作业成了教学活动的延伸。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了解学情,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做准备。因此,作业成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除此之外,作业还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学生的纽带。教师通过作业为学生设置任务,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期望,并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通过作业向教师展示自己的学情;学校通过作业向家长展示自己的教育观和学校文化,家长通过作业与学校产生互动;作业还可以增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利于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见,作业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不断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此外,作业虽然一般以静态的方式呈现,但学生的思维是动态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组织,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将其应用于一个个不同的情境,并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地检验和完善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

作业的目的: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目的与教学的目的密切相关,而教学的目的又关涉教育的目的。从过程哲学的内涵来看,过程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兴趣,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主动的发展,而学生也应该是在这个流程中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这与杜威所倡导的“教育即生长”是如出一辙的,也与我国当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构建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目的是相一致的,因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升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而实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与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息息相关。

因此,作业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这首先要让学生不断接触新的刺激,使其在新的刺激中积累经验,构建知识和能力,并以此与更新的刺激相互作用,实现更新的构建过程,在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需要为学生提供不断刺激的环境。凯洛夫指出,家庭作业具有巩固知识、技能和技巧等功能,其特点是相比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具备知识的调取和应用、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学会求助等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作业的主体:不同发展水平的个体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应关注不同能力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的需要,凸显学生个体在教学中的地位。在作业设计中,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切入点,为学生设置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来,实现作业功能的最优化。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作业设计能力。

首先是评价学生学习现状的能力。其次,作业中的任务要实现个性化,让每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发展。最后还应尽可能多地为作业设置丰富的情境,或为学生设置活动性作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兴趣激励、设置适切的任务,作业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其发展的过程。

作业的内容:注重综合性和情境性

知识源于自然,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因此知识原本是不存在学科和界限之分的。当前核心素养的提出突破了学科和知识的边界,以素养为载体,包含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的整合,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还原。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暂时还难以实现大范围的学科整合,这与当前知识体系的设置以及教师的能力等相关。但作业是学生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运用的契机。知识的学习可以是分学科的,但知识经过人的学习和理解, 并进行自我构建后已经不再有学科和边界之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对情境的理解,调用相关知识、应用相关能力进行问题的解决。

因此,应该注重作业在统整知识方面的作用,在作业中设置跨学科、综合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作业一般以凯洛夫倡导的文本作业和杜威所倡导的活动作业为主要取向。在文本作业中,可以设置融合多学科知识的任务或开放性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就同一个问题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解答,也可以对同一任务用多学科的视角进行审视,做出开放性的判断。

而在活动作业中,教师可以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或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主题,以研学旅行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研究,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学习或搜集资料的方式弥补不足,在不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体验学习的过程,理解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实现将学习作为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活动体验的目的。

作业的环境:充满自由、支持和关爱

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和资源。过程教育视角强调教育的自由环境,体现在作业方面就是教师和家庭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教师需要设置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探究积极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过程。否则在传统文本的、机械重复的、低质的作业中,学生只能沉浸在繁重的与文本的互动中,无法较大程度地激发创造性思维。

作为家长,应为孩子提供物理条件良好的完成作业的环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保证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或少受打扰。此外,还应力所能及地为孩子提供完成作业任务的支持环境。在活动性作业中,可能需要家长带孩子走近自然、接触社会,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孩子进行观察,辅助孩子获取数据,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孩子观察自然、了解社会和热爱生活的能力与态度。

同时,家长为孩子提供关爱的环境也必不可少。长期以来,不少家长习惯于将教育孩子的任务托付给学校。过程教育视角下,要求家长以作业为契机,在监督和辅助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与孩子多进行情感上的互动,让孩子体会到作业是与家长的关心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让作业充满情感,使作业成为有灵魂的作业。

作业的评价: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于过程教育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真理的活动过程。其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在作业的评价方面,评价主体应该关注学生作业的整个过程,即从辨析作业中的任务情境,到问题解决的计划、实施,最后到对任务以及自身所设计计划的反思,都要进行评价。

评价是反思的过程。评价的主体一般是教师和学生,当前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正是一种泛在学习的过程。面对教师设置的任务,学生不再仅仅靠回顾课堂的讲解、参考课堂笔记来考虑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更多地通过教辅资料和网络搜索等方式获取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会利用“解题软件”直接搜得问题的答案进行借鉴和抄写,不再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解答结果,结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获取学生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从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向学生提出如何进行改进的学习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和家庭做好合作。对于学生自身,更应该是作业评价的主体,因为只有学生自身才更切实地了解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

一方面,如果感觉自己在理解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可以寻找适当的帮助。另一方面,面对自己设计的解决问题方案以及解答结果,学生应该反思解决方案是否是最优的,该结果是否正确、合理。通过自我反思,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修正,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从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1年第3期(下)

来源 | 基础教育课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