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特殊疗法集萃』第二十四章 灸法 第五节 常见病症治疗
一、哮喘
【治则】温中化痰、止咳平喘。
【取穴或部位】定喘、肺俞、天突、膻中、大椎、风门、内关、足三里、关兀。
【操作方法】在上述穴位中,每日选择4—6穴,采用温针灸法或隔姜灸法。
【注意事项或说明】 (1)灸法宜在哮喘缓解期使用,急性期宜和针刺法结合使用,如哮喘发作严重、灸治不能缓解宜用药物治疗,不要拖延,以免贻误病情。(2)在灸治时房间要暖和,以免受凉。
二、胃痛
【治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取穴或部位】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脾俞、胃俞、肝俞或背部压痛点。
【操作方法】在上述穴位中每次取3~5穴,采用温针灸法或用隔姜灸法。
【注意事项或说明】引起胃痛的原因甚多,灸法主要适用于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肝气犯胃等类型,如属湿热郁滞、瘀血内阻等则不宜用灸法。
三、慢性腹泻
【治则】温中健脾,化湿止泻。
【取穴或部位】中脘、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肾虚者加命门、肾俞、太溪,肝气乘脾加太冲、肝俞。
【操作方法】根据病情在上述穴位中每次选3~4穴,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隔盐灸,或用温针灸。
【注意事项或说明】灸法治疗泄泻只适用于慢性脾虚型和。肾虚之五更泻,对于湿热泻、急性痢疾等则不适宜。
四、遗尿
【治则】温肾益气,固摄下元。
【取穴或部位】(1)关元、三阴交、足三里。(2)肾俞、膀胱俞、次髑。
【操作方法】艾条灸或温针灸,两组穴交替使用。
【注意事项或说明】治疗期间,患儿白天不要过度疲劳,控制饮水,夜间定时唤醒排尿,以使养成排尿习惯,巩固疗效。
五、遗精、阳痿
【治则】温肾壮阳。
【取穴或部位】(1)关元、足三里、太溪。(2)肾俞、志室、三阴交。
【操作方法】两组穴交替使用,隔日1次,用温针灸或艾条灸。
【注意事项或说明】治疗期间应节欲。
六、脱肛
【治则】补中益气,温肾固摄。
【取穴或部位】气海、神阙、长强、会阴。
【操作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或用温针灸。
【注意事项或说明】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干燥。增强营养,增强体质。
七、子宫脱垂
【治则】升阳举陷,益气固脱。
【取穴或部位】 (1)维道、三阴交、关元。(2)内海、足三里。
【操作方法】用温针灸或艾条温和灸治疗,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注意事项或说明】(1)保持大便通畅。(2)避免重体力劳动。
八、胎位不正
【治则】疏肝解郁,调理肝肾。
【取穴部位】至阴。
【操作方法】用艾条灸两侧至阴穴15—20分钟,每天1次,操作时须放松腰带。
【注意事项】 (1)胎位不正原因甚多,应详细检查,若因子宫畸形、骨盆狭窄、肿瘤或胎儿本身因素所引起的,则应作其他处理。(2)据报道,艾条灸纠正胎位不正效果较好,成功率达80%以上,经产妇较初产妇效果好,以妊娠七个月者成功率最高,八个月以上者效果略差。
九、关节炎
【治则】祛风散寒,舒筋通络。
【取穴或部位】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处取穴。(1)下颌关节:取下关、合谷。(2)脊柱关节:相应夹脊穴、殷门或委中、大椎。(3)肩关节:肩髑、肩髑。(4)肘关节:曲池、少海、天井。(5)腕、掌、指关节:阳池、合谷、大陵、八邪。(6)腰骶关节:腰阳关、十七椎或夹脊穴。(7)髋关节:环跳、居髑。(8)膝关节:膝眼、梁丘、阳陵泉。(9)踝关节:取解溪、丘墟、太溪等。
【操作方法】根据发病部位取相应穴位,每日1次,或隔日1次,用温和灸或温针灸法。
【注意事项或说明】 (1)关节炎的种类甚多,灸法主要适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和退行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不适宜灸法治疗。(2)治疗时应避免再受寒湿,注意保暖。
十、腰痛
【治则】温肾壮腰,活血祛瘀。
【取穴或部位】阿是穴、相应的夹脊穴、委中、腰痛穴或养老、人中、肾俞、命门、腰阳关、太溪、飞扬等穴。
【操作方法】在上述穴位中,取3~5穴作为一组,用温针灸或温和灸法治疗,每日1次。
【注意事项或说明】(1)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注意休息。(3)如系腰椎间盘突出或伴椎骨错缝者应配合推拿手法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