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论】以舌脉共辨治,舌脉用药套路!
验舌
察舌一法,考古之医书未有详载。
然在四诊中,亦属望之一途,殊不可少。
至元敖氏,始以十二舌作图验证,杜清碧增以二十四舌。
后申斗垣辑观舌心法,推广至一百三十七舌。
后长洲张诞先删其重复,定为一百二十舌,作《伤寒舌鉴》,出奇立异,令人目眩。
后王琦删为三十六舌,多数已属怪诞。
至于论证,无论何舌,均属热邪温毒,只须攻泻,舌虽异而治则同。
并此三十六舌,亦属多事。
不如霖将实验所得,以黑、白、黄、赤之鲜、枯、燥、润,而定表、里、寒、热、虚、实之殊,简而易明,切而不浮,可以为法也。
一、舌胖而白润者,是寒湿也,用胃苓汤。
二、舌胖而红润者,是湿热也,用六一散加黄柏、知母。尺脉虚者,加制首乌、茯苓。 舌无津液,是燥证,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三、寒证,舌如常而无津液者,是脾不化津,或多服香燥药而致者,宜用炙甘草汤。
四、热证,舌绛乏津者,是燥热内伏,而津液受损也,用甘露饮,加元参、知母。
五、虚证,舌淡红而光滑乏津者,是金水两亏,而下泉告竭之证也,用三才汤。
六、实证,舌黄乏津,是胃火内燃、烁干津液之证也,用调胃承气汤,加生地、麦冬。
七、舌深黄有芒刺而枯萎者,乃胃火旺极、肾水枯涸之证,已属不治之证也,用调胃承气汤,重加鲜石斛、麦冬、生地、元参,亦可救十中之五六。
八、舌苔黄罩黑而干枯者,亦胃火旺极,火极似水,为极危之证也,亦用调胃承气汤,重加鲜石斛、生地、元参、麦冬、知母,亦有生望者。
九、舌苔黑而润泽者,乃北方寒水之色也,宜用理中汤。
十、舌罩白苔而润泽者,是风邪在表之候也,宜用消风散加姜半夏。
十一、舌苔白如粉而润泽者,是寒证也,用四逆汤。
十二、舌苔白如粉而枯萎者,是金水两亏之证也,用附桂八味汤。
十三、舌质紫色而润者,乃寒证也,用附子理中汤。
十四、舌尖绛而生刺者,是水虚火旺也,用元麦地黄汤。
十五、舌尖绛如镜者,是胃火灼干肾水也,用元麦地黄汤,加石斛、生地、元明粉。
十六、舌裂出血者,燥火证也,用玉女煎,加生地、元明粉。
察舌一法,不过视其燥润,知津液之盈亏而已。至于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气、血,必须精察脉理方悉,不可但凭其舌以治之也。
本文摘自《王雨三治病法轨》,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