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士之辩(四)——辩词一泻千里的毛遂
时间:2012-07-23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
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围邯鄣,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国派平原君去合从之国楚国求救。平原君从门客中亲点去楚国的随从,计划是二十人,却只有十九人。这时门下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前:“遂听说你将合从于楚,约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起去,不外借。今少一人,愿君同意毛遂作为后备人员一同前往。”
平原君说:“先生处胜(平原君名)门下几年了?”
毛遂说:“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说:“贤士处世,譬如椎处囊中,其末(椎子的尖头)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左右对你未有所称诵,胜也未有所闻。看来先生的能力不行,先生还是留下吧。”
毛遂说:“那就请让我今日处囊中吧!假如让我早些处囊中,乃脱颖而出,不一定非要见到其末的尖头。”
毛遂的这句回答,意思是您对我未有所闻,并不是我无能,而是你没有用我。您今日把我放在囊中试试,定会脱颖而出。
如今“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这两个成语皆因辩士毛遂而存在于世,也因为毛遂而填补了人才任用中的一大缺陷。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意思是毛遂的回答博得平原君的好感,因此同意毛遂一同前往。但是那十九人却相视而笑,不过没有出声。言下之意,这十九人仍然瞧不起毛遂。
这二十一的代表团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合从之事,也就是说按照合从的条约,我赵国受到秦国的侵略,你楚国必须出兵。可是平原君与楚王的磋商,从日出开始一直到日中,却迟迟没有结果。二十人议论,一定是楚国不执行合约,不答应出兵。十九人都对毛遂说:“先生上。”
毛遂历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从之利与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合从),日中不决,为什么?”
楚王对平原君说:“这是哪儿来的一个人?”
平原君说:“是胜之舍人也。”
楚王喝叱曰:“为什么不下去?我是与你们的平原君说话,你是个什么人?”
毛遂手执利剑而走前一步,说:“王之所以喝叱我毛遂,是仗着楚国人多吗?今十步之内,王不得依仗楚国人多,王之命悬于我毛遂的手上。吾君在前,你叱我是什么道理?遂闻汤以七十里地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依仗士卒众多吗?如果真的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不能挡。白起(秦将),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与楚战,一战而夺得贵国的鄢、郢,再战而烧毁贵国的夷陵,三战而辱大王的先人。这是百世的怨仇,连赵国都感到害羞,而大王却不知耻辱。合从者为楚,而不是赵。吾君在前,你究竟为什么喝叱我?”
楚王理屈词穷:“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合从)。”
毛遂说:“从定(遵守合约)乎?”
楚王说:“从定。”
毛遂对楚王左右说:“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到楚王面前,说:“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于是,定从于殿上。
这一段辩词一泻千里,十分精彩,我们得一口气读下去。现在回过头来看,毛遂之辩有个特殊的本领,死死地揪住对方可以辩驳的一点不放,加以发挥,以达到辩者的目的。这一点就是,楚王无缘无故的喝叱毛遂,你是依仗你人多吗?人少的办成大事的多得很,你人多有什么用,与秦作战,一败再败,不知羞耻。其实,人家楚王一直没有说“我人多”,也许是楚王的心理,毛遂抓了,楚王却一时反映不过来。楚王被骂得狗血喷头,由盛气凌人而变成一厥不振。毛遂只提了一下合从,楚王立马主动答应。这个议了一个上午的迟迟不决的事,在毛遂一阵痛骂后解决了。毛遂真的脱颖而出了,支撑他心理的只有四个字,爱国,牺牲。如果没有爱国的决心,他不会跟平原君来楚国;如果没有牺牲的打算,他不会骂得这么淋漓尽致。
由毛遂之辩看,辩者需要一股豪迈之气。而这股气似乎是被逼出来的,三年了平原君都不认识他,楚王居然喝叱他。他哪里不懂得,只是没有说出来,死死揪住一点,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里没有什么特殊的构思,一切自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