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武夷山——武式太极拳线下课体会
缘起
口中吃着武夷⼭特⾊美味的⼩笋包,我开始回味第二次来武夷⼭参加武式太极拳线下课之⾏——
第⼀次线下课结束后,我对武式太极拳第⼀段的认识深化了很多。经过了⼏个⽉的练习,我积累了不少疑问,急切的等待解答,得知4⽉⼜可以参加线下课,我不假思索的报了名。
春⽇的武夷⼭绿意盎然,空⽓⾹甜,不愧为世界双遗产,美景在眼前,可惜来不及欣赏了,因为这次收获最⼤的旅程不在⼭上⽽在⼭庄。
线下课体会
学莫便乎近其⼈,学习最有效率的⽅式就是近距离与⽼师进⾏交流。这次线下课课程编排与上次基本⼀致:
注意⼒训练,⽼师强调了练习的⽅法和要点,上身直⽴腰部放松,数息不要随念头游⾛;
筑基五式除了基本要点,这次更点出了练习的细节,⽐如顶天⽴地怎么让肩部体会到对拉的感觉等,是我以前没有认真体会到的,这次才感受到这套动作的神奇之处;
重头戏还是调拳架,依然着重三个最需要关注的身法:单腿站⽴、实腿放松和尾闾正中,除此之外,针对我的拳架,老师加⼊了⼏个需要关注的细节,例如定式要注意检查身法,起势要先调整身法再继续……
身法到位后果然难度⼤增,不⼀会我就满头⼤汗。
⽼师强调拳架练习本身就能出功夫,我的体会主要有两点:⼀是身法,拳架内容丰富,主要身法都包含在内,要有效率的练拳,就得把身法往⾃⼰身上装,其实学拳本身是⼀次身体结构的⼆次进化,让身体结构更合理,保持健康的同时也能出功夫;⼆是意识,⽼师说过拳架练习好⽐是动态的冥想,全神贯注于每⼀个身法细节,身体才会有意识的去调整,意识指导身体的运动,身体本身的反应会反馈给意识,进⽽知错即改,这两点形成了⼀个正向的循环,效率也就出来了。
还有⼀个体会是学拳的顺序,学拳本身是连点成线的过程,线下课的⼲货太多,怎么能有条理安排好练习次序是我的⼀个困惑。⽐如说,⽀撑腿放松是我上次学到的⼀个重点身法,但是第⼀次线下课回去后,想复制课上的感觉就不容易,⼤腿前节很难练习到,反⽽膝盖受力变得不适。这次⽼师指出我的问题在于胯关节没有放松,所以才膝盖受⼒,调整过后膝盖受力明显减少,大腿前节的酸就体会到了。
学拳过程中类似这些隐藏的要点还有很多,从A到B也许还要经过CD和EF,对天才来说可能并不存在CDEF,但是对我这种天赋⼀般的⼈来说,可能还有⼀个G,这也是线下课对我来说不可或缺的⼀个原因。
额外的福利
这次线下课有个额外的福利,传说中的武林⾼⼿廖⽼师也来了,他给⼤家分享了很多⼲货和练拳技巧,让我受益匪浅,⽐如猫步如何能更好的做到后脚不蹬和实腿放松。廖⽼师点出了我⽬前的主要问题,也给我做了示范,廖⽼师很可贵的地⽅在于他能很⽣活化的举例,⽐如平时如何⽤胯⾛路,他现场演示了⽤膝盖⾛路和⽤胯⾛路的两种⽣动的形象,完全没有偶像包袱,让我⼀下⼦就记住了,希望下次线下课还有这样的福利。
传说中的⼤杆
周五晚上我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杆,那是⼀根3.6⽶的⽩蜡杆,⼀直听⽼师在⽂章中提起到它,但是这次还是第⼀次现场体验,⼤家都跃跃欲试,⼤杆本身并不重,我初拿起来有点奇怪,这么轻能有啥⽤,对它的使⽤效果有点好奇。
廖⽼师现场演示了抖⼤杆的动作,我试着抖了⼏下,肩膀酸的不⾏,⽼师说这就说明肩膀还没松,正确的做法肩膀是不能紧绷的,原来⼤杆也可以⽤来松肩。戴⽼师还给⼤家增加了难度:让⼤家对着固定的⽬标抖⼤杆,果然效果更加明显。⻅识过了⼤杆的神奇,我冲动地当场下单买了⼀根,现在得开始头疼怎么在家⾥放下它了。
学拳的⼩伙伴们
这次线下课加⼊了⼏位新学员,⼩伙伴们都很有学拳热情也乐于分享,两天时间相处下来,已经⼗分融洽,很难想象两天以前还是初次⻅⾯。学霸级的张学姐⼜进步好多,她分享了在家怎么把练拳融⼊⽣活。孙师兄和宋师兄的学拳经历让⼈敬佩,⼩城市学拳的孤独可以想象,好在⽹络时代,⼤家可以天涯若⽐邻。Marie是⼀家外企⾼管,虽然初学,但能很快抓住练拳要点,进步神速,⼜是⼀位潜在的学霸。⼩朱和静云两位90后年轻同学,天赋出众⼜爱思考,未来不可限量,很期待他们的学拳分享。
⼝中还在回味笋包的味道,虹桥的霓虹已在眼前,⼜⼀个难忘的线下课结束了,我的学拳之路⼜有了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