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公办暑托班眼看着应该火爆一把,“唯成绩论”却浇灭了它的热情
清晨醒来,请读“胡说”
胡子宏生命日记(1734)
一声叹息:公办暑托班眼看着应该火爆一把,“唯成绩论”却浇灭了它的热情
进入暑假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南京、苏州、桂林、泰安和安阳等多个城市出台相关暑期托管服务政策,引发媒体和家长的关注。
此政策推出后,我想到的是,相关部门充分考虑到暑假里家长没有精力管孩子,用心良苦,符合民意。
但转念一想,对于那些有精力管孩子,想在暑假“弯道超车”的家庭而言,暑托班是不是形同鸡肋?譬如,我想着暑假让孩子补补数学,暑托班无疑中占用了孩子的时间。
再就是,报名暑托班之后,孩子们在学校干什么?如果老师只是看孩子的,负责孩子们安全无事,却不讲课,不辅导作业,我把孩子送过去,岂不是浪费时间?
还好,在河北省,暑托班并没有全面铺开,开办暑托班的只是在大中城市和个别省份。譬如,山东省的很多学校就敞开大门,迎接孩子返回校园。
不过,见诸媒体的消息,透出了暑托班并没有火爆。用心良苦的新政策,遇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冷落。至少在北京,暑托班的报名人数,低于了预期。
为什么貌似理应火爆的暑托班,却在现实中遭到了冷落呢?分析起来,既有表面上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孩子们不愿意参加。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很多孩子对暑托班比较反感。试想一下,本来上了一学期课,孩子们在学校憋了几个月,如今再返回学校,跟没有放暑假有什么区别呢?
二是,家长们认为,暑托班没有实质上的内容。孩子们重返校园,老师们只是照看着孩子,“以安全为主”,基本上不会组织体育活动,除了阅读、写作业外,也不会开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此一来,暑托班就成了帮家长看孩子。
三是,家长们希望孩子们有更多自由时间。如果把孩子送到暑托班,孩子全天依然被关注学校里。较多的家长希望孩子每天花4个小时上2个辅导班,其他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家长们对学校只是“看护”孩子,持否定态度。
四是,暑托班虽然用心良苦,但个别细节操作不当。北京暑托班的安排中,每名学生最多只能报名其中一期,一期时间仅为12天,这意味着学生剩下的大部分暑假时间仍需要他的家长看护。家长们对低廉的收费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心存疑虑。
此外,暑托班的出现,貌似是最近打击校外培训出现的衍生品。让家长们的感觉是,校外培训班被严格管控了,孩子们没有地方去了,相关决策者就想到了把孩子托管到学校里。
这就导致家长们没有思想准备。不少家长已经安排好了孩子的暑假计划,面对突如其来的暑托班,不愿意打破事先的规划。
以上剖析的原因,只是表象。从深层的原因分析,促使家长们放弃暑托班最主要的动机,依然是家长们希望趁着暑假期间补足孩子知识短板。
比起高昂的家庭教育成本,家长普遍更在乎孩子的成绩是否得到提高。 “唯成绩论”依然是家长们是否选择暑托班的主要原动力。
如果学校让我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暑托班,我肯定要判断一下,在暑托班里是不是讲课,会不会学到新东西。如果我已经谋划好在暑假期间,给孩子的短板课程补课,那么,我肯定要推开暑托班,带着孩子去上辅导班。
即便我没有计划带着孩子补课,我也要想一想,孩子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学霸同学在做什么。如果他们在补课,在上家教,那么,我也舍不得让孩子闲着。俗话说,学霸都是提前学,我何不陪着孩子提前学一学下学期的课程呢?
暑托班并没有得到民间的普遍响应,与它的减负性能具有密切联系。它的产生,就是试图把孩子从课外培训中摆脱出来,作为一种减负的配套措施。可是,这与家长们根深蒂固的“唯成绩论”产生冲突。
这些年,家长们在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漩涡里已经沉浮了很久。人们已经从最初的素质教育中逐渐清醒过来,通常都认识是——我服从素质教育的指导方向,但是,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以分数为标志的学习成绩,才是改命的关键因素。
这个暑假,各类的辅导班依然风风火火地开班。在有些管理严格的地方,孩子们的课外辅导无非是由面对面改成了线下和一对一家教。某些老师的教辅活动变得更隐蔽,相关部门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民不告,官不纠。
如果我家孩子能够提高成绩,那么,我何不参加辅导班呢?如果暑托班不利于我家孩子提高成绩,我干嘛参加暑托班呢?这在众多家长心中,已经达成共识。
说一千道一万,只要我们的教育没有摆脱中高考应试,任何形式的减负活动,如果有悖于学生们提高学习成绩,都难以普遍开展。
暑托班在城市依然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如果想得到大部分家长的认同,必须在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方向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