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演练三十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之表达技巧的鉴赏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表达技巧的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霁① 夜
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李白之称“秋兴逸”,这首诗在意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
B.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
C.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是倒叙的手法。
D.作者选取描写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
【解析】选D。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错误。由“狂风送雨”到“淡月笼云”,再到“凉意伴流萤”,诗歌描写了先雨后晴的场景,景物安排上是由幽暗转向明朗。
2.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对诗歌中核心词的分析,应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清,有清静、清新、清爽、清冷之意。清静:作者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清新:“淡月笼云”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凉意”是从触觉角度描写的,“秋声随堕叶”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诗中运用了多种感官,为读者营造出清新的环境氛围。清爽: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应是“万丈青”般的景象,运用想象(虚写),使诗境不局限于雨霁。清冷:诗中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此刻的静谧相互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便更显得清寂。
答案:①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清冷的铃声与昨夜的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②多种感官:从视觉角度写“淡月笼云”,从触觉角度写“凉意”,从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③想象: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④以动衬静:以落叶声、清冷的铃声反衬夜雨之后秋夜的清冷、寂静。(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二、(2021·云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9分)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①
四时佳兴(春)
元·钟嗣成
梅花漏泄阳和信,才残腊又新春。东风北岸冰消尽。元夜过,社日临,中和近。
天气氤氲,花柳精神。驾香轮,驰玉勒,醉游人。清明过了,飞絮纷纷。隔孤村,闻杜宇,怨东君。叹芳辰,已三分,二分流水一分尘。寂寂落花伤暮景,萋萋芳草怕黄昏。
【注】①【南吕】骂玉郞过感皇恩采茶歌:这是“南吕”中较为常见的带过曲,即用同属“南吕”,宫调的三个曲牌《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组成一曲。
3.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梅花漏泄阳和信”与“梅柳渡江春”的“梅”一样,都是预报春天来临的信使。
B.残腊、新春相续,元夜、社日、中和、清明又接连而来,暗示了春天脚步的匆匆。
C.“香轮”代车子,“玉勒”指坐骑,香车宝马,车水马龙,呈现出游春的热闹场景。
D.曲中春景美丽,游人陶醉,处处洋溢着轻松愉悦之情,与题目中的“佳兴”呼应。
【解析】选D。“处处洋溢着轻松愉悦之情”表述错误,该曲前半部分是于美景和快乐中写出春去匆匆,暗含惜春之情,后半部分转入抒发伤逝之悲,更为忧伤。
4.本曲完整而生动呈现了春天来了又去的这一个过程,诗人是如何呈现的?请结合全曲做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题目,首先要指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扣到情感和效果上。
答案:①以时间为序。作者由梅花报春写起,依次呈现初春雪融、仲春花盛和暮春絮飞的场景,完整呈现了春来又去的过程。②对比。在过节的热闹、游春的陶醉和面对飞絮鹃啼的叹息的对比中,在春来的生机与春逝的凋零的对比中,春来了,又去了。③拟人。花柳有精神,花会忧伤害怕,将人之动作情感赋予花草,生动描写出花草繁盛与衰败时的不同面貌。④视听结合。曲中既写眼见之繁花与飞絮,也写耳听之人声与鹃啼,生动再现了春的全貌。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解析】选D。D项,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洒脱”,而是“雄健壮美”。
6.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掌握能力,须对诗歌的内容做细致的分析。“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暂辍弹”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四句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激荡的伟力。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景,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答案: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
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
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7、8题。(9分)
仙吕·混江龙
白 朴
断人肠处,天边残照水边霞。枯荷宿鹭,远树栖鸦。 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黄昏近,愁生砧杵,怨入琵琶。
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从体制上讲,“仙吕”为宫调,“混江龙”为曲牌。
B.“断人肠处”,意为“令人肝肠寸断的是”,起笔直抒胸臆,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让整曲笼罩在伤心悲痛的气氛中。
C.“残照”“枯荷”“栖鸦”等意象,用细节描写写出夕阳西下,草木衰败的深秋景致,便于作者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
D.尾句描绘天色将暝,暮色四合,捣衣声起,“砧杵”指捣衣石和棒槌,暗指女子思念远方的征人。
【解析】选C。C项,“用细节描写”错,此曲写景应为白描。一般来说白描指的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细节描写指的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8.白朴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深具文采,精于度曲。在此曲中,“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为写景佳句,该句是如何体现白朴“深具文采”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外界事物来表达,作者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的写景方式有:比喻、夸张、叠词、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正侧面结合、动静视听结合、色彩渲染、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焦黄干枯的“败叶”,冷清的“修竹”,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作者此时内心的愁苦、孤寂。
②“拥”和“扫”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落叶争着去拥抱石阶,竹叶轻扫窗纱,写出深秋的凄清冷寂。
③运用叠词“纷纷”“珊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乐美,描绘出落叶纷纷,竹影婆娑的深秋之景。
五、(2021·甘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③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弯弓”与“插羽”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解析】选B。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分析不当。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战役迅捷有力。
10.作者是如何表现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要联系注释,从手法入手,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是侧面描写;从“弯弓”到“插羽”,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尾联用霍去病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答案: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六、(2021·内蒙古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咏怀二首(其一)①
李 贺
长卿②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③泰山顶。
【注】①此诗是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所作。②长卿,即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官场一直不得意,最终弃官而去,与其妻卓文君一起闲居茂林家中。③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时用的封禅书。相如死后,他的《封禅书》被汉武帝奉为至宝。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第二句写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这里远离尘嚣,虽安谧静寂,但也萧条荒凉。
B.颔联写司马相如用琴声向妻子卓文君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陶然欲醉。
C.诗歌前四句描绘了司马相如居住的茂陵的周边环境,以及司马相如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D.颈联写梁王和武帝都没有重用才气纵横的司马相如,而是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一样弃置不用。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内容赏析。A项,“但也萧条荒凉”说法错误,“绿草”一句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
12.本诗在抒发诗人的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前四句欲抑先扬,描写司马相如被汉武帝遗弃后与爱妻卓文君在茂陵家闲居时的恩爱闲逸的生活。碧绿的蔓草挂满了井边的石栏,环境是那么优美宁静。相如白天无事,不免又对着知音文君弹起琴来,那曲曲幽韵传达出多少难言的心事。和煦的春风吹乱了文君美丽的鬓影。这里表面上写得悠闲自得,充满了一片天伦之乐,实际却吐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深深寂寞和感慨。后四句明写梁王与武帝把相如像断草败梗一般地抛弃,只是武帝更懂得打一下、拉一把的政治权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还要利用相如的遗著《封禅书》,为自己涂脂抹粉。似乎都是写司马相如,其实诗人已经巧妙地将自己融化进去,借史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答案:①借史抒怀。诗人借司马相如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②欲抑先扬。本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前后表达的感情不同,先扬后抑。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14题。(9分)
听 话 丛 台①
李 远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②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注】①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和歌舞而筑,赵武灵王常携宠爱的惠妃登台玩乐。②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借朋友游台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写朋友刚从赵地回来,向我介绍说他曾登上古代的丛台,交代了作诗的缘由。
B.作者站在丛台上,看到白云缭绕的襄国远在天边、绿树夹岸的漳河蜿蜒地上,既写出赵地的恢弘气象,也衬托了丛台的高峻。
C.尾联将往日赵武灵王时的豪侈、繁华与当下丛台上长满绿苔任凭风吹雨打的荒芜景象作对比,极言繁华不再的落寞凄凉之感。
D.诗中用白云、树木、绿苔、山鸟、野花等意象,巧妙地与丛台昔日的人、事、物相关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选B。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B项,“作者站在丛台上”说法有误。由诗歌标题可知本诗是诗人听友人谈论丛台而作,诗歌首联写有个朋友刚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过古代的丛台,所以站在丛台上的不是作者。
14.清人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评论此诗说“'变成’'留作’四字,有稚气,有俗韵”,对诗中的稚俗气韵多有褒扬之意。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6分)
答:
【解析】颈联中“变成”“留作”是动词,弦管指管弦乐器,代指音乐;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这里写音乐变成了山鸟叫声,五颜六色的丝绸衣饰变成开放的野花。这两个词使诗句构成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丛台上,山鸟啼鸣,野花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早已风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花怒开,古今形成鲜明对比,使表达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
答案:①比喻。“变成”“留作”都是平常字眼,看似普通,但两个词语,运用比喻手法,把丛台由盛转衰缓慢的过程,形象地加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②对比。使昔日的弦歌齐鸣、舞袖翩翩的繁华热闹场面与今日山鸟乱啼、野花丛开的荒芜败落的画面,对比更加鲜明,把丛台之荒凉,写得有声有色。
【加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小题。(9分)
寄 黄 几 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首句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显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
B.颔联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C.诗人借四立之壁写友人生计艰难,无以支撑,从而突出友人为官环境的艰苦。
D.本诗最后一句以景衬情,以凄凉的景象,表达内心的不平和对人才的怜惜。
【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主要是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
2.同样是鸿雁传书,《寄黄几复》与下列句子相比,在运用手法、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句子具体分析。(6分)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秦观《阮郎归》)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需要找出三首诗对于“鸿雁传书”的描写,然后分析鸿雁在不同诗中有何不同的寓意,分析时注意从手法、情感两个角度作答。黄诗“谢不能”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书信不能送达的苦闷,展现出内心的绝望;杜诗“几时到”“秋水多”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一种对书信不能及时到达的担忧;秦诗“衡阳犹有雁”“郴阳和雁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离乡日远、音讯久疏的凄苦。
答案:①《寄黄几复》中“寄雁传书谢不能”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书信不能送达的无奈和绝望之情;
②杜甫《天末怀李白》的诗句主要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对书信不能及时到达的担忧之情;
③秦观《阮郎归》的词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大雁能把书信传到衡阳却传不到郴阳、离乡日益遥远的苦楚。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