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评:《莫砺锋讲唐诗课》——烛照千古的精神激励和人文情怀

小感:2021的flag之一是多读书和读好书。想了想,借头条宝地记录一下自己的阅读感想吧,以思和感来督促和深化一己之见,与多深刻多内涵无关,纯给自己动动笔头抽鞭子和找点事,想着能掉掉书袋也是好的,不成体系,也无甚新见。闲的。仅此而已。

但凡提到中国古代文学,凡是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国人,说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像念绕口令般的熟稔。在唐朝之前,诗经楚辞乐府汉赋等虽早已是举世公认的文学瑰宝,然而,大家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首当其冲的联想却往往是“唐诗”——由此可见,唐诗的魅力是多么地深入人心啊,历经千年依旧在坊间口耳相传。

但是,唐诗为何好,好在哪,如何好?李白和杜甫谁的诗作更好,历代文评是如何评价他们的呢?诗人的创作与其身世及所处的时代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李杜之后,唐诗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质呢?诸如此类的疑问,却不是仅凭诵读就能够领会的,那么,要想知道这些会不会很难呢?当我读到莫砺锋先生的这本“唐诗课”时,上述的疑问顿时豁然开朗。在此试摘析一二。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为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清龚自珍《最录李白集》)

莫砺锋先生从思想解放、精神自由层面剖析了李白集合了“儒、仙、侠”的人格魅力及其反映在诗作的豪情万丈和一往无前强烈的进取精神,他指出李白笔下的人间山水都是李白心中的理想境界。

李白那些赋予了浓厚个人情绪的作品,所创造的那些超凡脱俗的神奇境界,人景境融为一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水乳交通,蕴含着一种不惧世俗权势、“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探索精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莫先生认为,“多读此类诗歌,可以鼓舞我们的人生意志,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可以使我们在日常行为中保持意气风发而消除萎靡不振,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雄伟而唾弃卑微庸俗,在思想意识上坚持自由解放而拒绝作茧自缚,这是李白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

“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南宋朱熹在《王梅溪文集序》里将杜甫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一起誉为“五君子”,而杜甫并无任何政治建树)

莫砺锋先生认为杜甫其人及其诗作的核心精神是儒家仁爱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进一步强调“布衣身份的杜甫成为公认的圣贤,其实质就是对平凡人生的巨大超越。”

杜甫忧国忧民,一生颠沛流离,无论身处于何种境地,始终将安邦定国视为自己的使命,虽然他终其一生也未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但将自己比作“稷与契”的他,却将一腔热血与悲天悯人化作深沉反思和仁心大爱,凝聚于笔底的波澜壮阔,以一己至情至性,构建了独具一格的历史价值评判。“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启发后人感知历史、思考历史 ,进而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前进。就这一点来说,杜诗与孔子的《春秋》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所以,“一部杜诗,展示了崇高的人格进阶,蕴涵着充沛的精神力量。后人阅读杜诗,在获得巨大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获得了深刻的精神启迪。”

莫砺锋先生的唐诗课,内容扎实厚重但无丝毫枯燥。他的讲解,由人及诗,由诗入史,诗史互鉴;博采众长得一家之言,旁征博引又深入浅出,渊博精深且十分之接地气的讲解,耐心十足地引领读者细细地品味唐诗的臻妙。通读下来,感觉无一字无来处,不仅无半点繁琐赘言之感,而且字字珠玑,让人欲罢不能,酣畅淋漓,并藉由诗歌评鉴而升华抒发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