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都穴
阴都穴(yīn dōu xue)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别名:食宫穴,通关穴,不宫穴。陰為陽之對,指腹部,都即都會,此穴在腹部,為足少陰和沖脈之氣會聚之處,故名陰都。《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水為陰,火為陽。”陰,地氣也。《左傳·襄九年》:“積陰之氣。”疏:“土積則為陰。”穴當上腹,胃為土氣之都。都,有會聚之義。此處陰,指水谷之氣與陰經。都,居、會之處。指穴處為地氣之所聚,亦為陰經之所會也。《淮南子·修務》云:“陰氣所聚,故名幽都。”幽,隱也,冥也。幽都,即陰都也。本穴秉少陰之氣,外平中脘,內應胃彎,胃主中氣,宜常充盈,故名陰都。于此處所云中氣者,即脾胃之潛力也。腎臟、命門,為人身水火之元,有助于中土之氣。譬如火在釜下,而功在釜上,猶大地春陽之生也。此之謂火生土,而水又在釜上,水上火下,水火交功,而萬類生化,此之謂既濟。由此觀之,五行之土,所以居水火金木四者之中,而其為用,則在四者之間也。在人身喻脾胃為中土,又曰脾主四肢,乃深悟此理,而有此言也。道家有言“以土為釜”,乃內功之言,非用瓦器煮飯也。本穴雖屬腎經,其用則多關脾、胃、中氣之事。但脾胃之氣不宜過散,宜陰都常滿也,故以穴名暗示之,人能洞明此理,則豐都、地藏,均在自家腹內。食宫。食,胃所受之五谷也,此指脾土物质。宫,宫殿也,大的居住地也。食宫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上行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归于地部,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亦回落地部,如同回到脾土应有的居住之地,故名食宫。通关。通,通过也。关,关卡也。通关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湿之气在此仍有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石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其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因此寒湿水气大部分不能循肾经继续上行,只有小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并保持肾经气血的流畅传递,此部分上行气血如同闯关而行一般,故名通关。不宫。不,否定词,否定之意。宫,宫殿也。不宫名意指本穴冷降于地的脾土尘埃不能存留穴内。如食宫之名解,本穴天部的脾土尘埃冷降归地后,由于肾经上班静脉有经水经本穴下传,本穴的降低脾土无法存留穴内,故名不宫。
【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位置】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功能主治】
腹胀,肠鸣,腹痛,便秘,妇人不孕,胸胁满,疟疾。
【穴位配伍】
配巨阙治心中烦满;
配三阴交、血海治闭经;
配中脘、天枢、足三里、四缝治纳呆及小儿疳积。
配建里、足三里,有理中氣,和胃腸的作用,主治腹脹,腸鳴,腹痛。
配天樞、中脘、支溝、足三里,治便秘。
配大椎、間使、陶道、后溪,治瘧疾。
【穴位治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冲脉、足少阴会穴。
《針灸甲乙經》:身寒熱,陰都主之。心滿氣逆,陰都主之。
《針灸大成》:肺脹膨膨,氣搶脅下熱滿痛,陰都、太淵、肺俞。
《針灸集成》:盜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