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历史文化(上篇)
远古时代的人类,为了能够生活在水土适宜的地方发展,就已经做出了风水理论层面的适应性选择。殷周时期,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相地活动。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的关于建筑的卜辞,像作邑、作案、作宗庙、作宫室、作塘等等。古人对居所的地势要求在有一定坡度的台阶地带,且靠近河流,后世风水师沿袭这种原则,提倡进水而居。
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已经开始请周公用占卜的方式来解释风水学中的许多问题。风水师很推崇秦惠王的异母兄弟鄂里子,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王宫殿,这点应验了。
春秋时期文化发展兴盛,各家流派百家争鸣,风水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周易》与阴阳五行都和人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树立起来的学术思想有所照应。到了商周时期,地形和人文有了明确的划分,产生了《尚书禹贡》这一地理专著,后世风水师的龙脉说提供了依据。
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土宜法也是后来风水术的产生的前提。本书宣扬天地对应观念,将天空与地面区域附会,划分十二区域,作为判别吉凶的依据。
直到秦朝,秦始皇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这也包括王气观念。《晋书元帝纪》谈到南京地理时说,秦始皇时,望气者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有王气,便派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就在这一时期,阴宅风水理论也在渐渐形成。例如韩信年轻时,母亲死后就选择高出宽敞地葬母。后来他功成名就,封为楚王。秦末还有个李仲翔的故事,他三次梦见有人告诉他,葬地的山形如川字会战死。李仲翔不信,汉初在狄道战死。
汉武帝时期,堪舆家出现。《史记》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这时的堪舆家不是风水师,而是上观天文,下察地理的占卜之士。在这种风气之下,东汉人非常重视居住环境,《后汉书》提到的家居原则是,“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蔽,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这在后世都称为阳宅的基本理论。
可以说,秦汉时期的风水术已经完成了从时间到理论的形成过程,随之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它继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曹魏时的管辂被后人推为风水业的开山鼻祖,他将地形和方位的角度来占断葬地凶吉的理论,并收集于书籍之中,还有人说用格盘选择葬地也是他从开始的。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管辂而作。管辂之后,西晋的郭璞是占墓名家,他所写的书籍名为《郭璞古本葬经》,二者都是后人奉为经典的风水著作。
魏晋时期的风水理论在应用性意义上有了更加精要而完善的阐述,“风水”这个名称正式出现。郭璞《葬书》中做出归纳了生气说、藏风得水说、地形藏气说、方位说、生气感应说,这成为当时人与后人追求理想葬地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的风水基础。
隋唐时期,宫宅、乡村、墓葬都有不同程度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隋文帝当时对风水术持怀疑态度。有人在他面前兜售风水,他毫不客气地说,我家祖坟所占的地方如果说不吉利,可我当了皇帝。如果说吉利,我的兄弟又是打仗死的。对此外人无以为对。虽然如此,大臣们对此相信的却比较多。隋宰相杨恭仁准备迁移祖辈的葬地,请了著名的相地家卜地。这些人各有一套,杨恭仁不知听谁的好。他就秘密派人回家乡取来葬地四角的土各一斗,并在历书上写上地的形势。相地家们都没说准。有个叫舒绰的说,此土五尺外有五谷,得其一即是福地,世为公侯。杨恭仁请舒绰到其地查看,挖地七尺,果然发现一洞穴,这里原来是粟田,蚂蚁啄而成穴。杨恭仁于是重赏了舒绰。
王伟玄空风水更多内容公众号“四海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