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张对比照片,一口气搞清楚葡萄着色期干爪
进入九月,温差逐渐变大,着色期的科瑞森葡萄一天一个样,特别是前期管理比较到位的园子,基本上已经全色了。
可是一场秋雨后,有的园子出现了“干爪”,很多朋友分不清怎么回事,有的猜测是缺肥,有的说是溃疡,有的说是霜霉,有的说是太阳晒的... ...,近期询问“干爪”的网友越来越多,都想知道原因,危害程度和解决方法。
下图是最近常见的“干爪”,实际上是果穗上潜伏的灰霉病遇到高温的样子,表现是果柄上靠近果粒的位置先出现黑色小斑点,慢慢侵染成环形,直到果柄坏死。症状和葡萄溃疡病有些相似。
下图是葡萄溃疡病,坏死部位一样,只是整个果柄都坏死,两张图片对比一下还是区别很大的。
最初我告诉网友答案的时候,有的朋友打破砂锅问到底,有的将信将疑,有的质疑但不好意思说,还有的朋友干脆不信又去问别人。要跟没见过这种病害的网友说清楚这个问题确实有些麻烦,于是我找出以前大棚葡萄灰霉上穗的照片给网友们看。
转色的初期遇到阴天或者湿度大的时候,果柄处的小病斑清晰可见,十天后滋生灰霉,下图虽然不是同一穗果,但是在同一个大棚里拍的。
这样的对比照片依然不能让部分网友信服,所以我专门找了一块科瑞森遮雨棚寻找佐证,下图是在遮雨棚内发现的果柄干枯的早期症状。在湿度大有点上涝的地方找到的。
同一棵树上,我们发现另一串果穗上的病斑已经见到毛了,也就是说病菌度过了潜伏期,已经开始发作了(下图)。当我把这样的结果发到群里时,依然有网友质疑,为什么毛是白的而不是灰的?难道不是蚧壳虫?白粉病?霜霉病?
我把带毛的小爪掐下来,放在太阳下晒了15分钟,毛逐渐退去(下图),至少可以排除蚧壳虫了。白粉病就算有也是白面面而不是白毛,所以排除白粉病。剩下的霜霉和灰霉确实有争议,我是凭借经验说是灰霉的。
霜霉最先侵染的是果梗的大轴而不是小爪,果梗从最初的的水浸状洇湿,到慢慢水烂坏死,再到出现白毛,从大轴慢慢蔓延到小爪才是霜霉正常的上穗过程。显然霜霉和近期科瑞森的果柄从病斑--环状坏死--长毛不是一回事。下图的对比很明显,侵染部位和侵染过程都不一样。
再给霜霉一个特写看看。
下图是霜霉晚期的样子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大棚区并不鲜见,大棚葡萄在花期部分花瓣会干枯,坐果后果柄会环状干枯(下图),早年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病害,后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只要出现上述症状的都会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时候爆发灰霉。再后来我们摸透了灰霉病的发病规律,针对性的解决了再没怎么犯过病。
灰霉病菌喜欢低温高湿的环境,温度在7—20℃大量产生孢子,20~25℃、湿度持续90%以上高发,温度高于31℃孢子萌发速度慢,病情不扩展。不扩展可并不表示不存活,灰霉的病菌会潜伏下来等待时机。这样的发病规律让我们读到了很多有效信息: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1.灰霉在7--20度就可以潜伏,并有效传播,即便不发作也不敢放松,所以我们选择在20度以下的时候随时观察新梢,一旦发现新梢出现病变就马上打灰霉。
下图是健康新梢(左)和潜伏灰霉的新梢(右)对比。
这时我们比较常用的预防剂:凯泽(啶酰菌胺),施加乐(嘧霉胺),速克灵(腐霉利),朴海因(异菌脲),甲基硫菌灵(甲托)。
需要注意的是交替使用避免抗性,凯泽和嘧霉胺还要注意高温药害。
2.温度在20--25度的时候,我们如果见到灰霉的毛毛就选择两连击,因为打药的轻微震动就可以让灰霉的毛乱飞,而药滴不可能均匀到让灰霉的毛没有立足之地。这时打药还要注意内吸性,侧重治疗而不是简单地预防。
说说我比较常用的治疗剂:卉友(咯菌清),健达(唑醚.氟酰胺),菌思奇(啶菌恶唑)。值得注意的是菌思奇属于乳油,建议花前或者刚刚谢花使用,健达在高温下果面容易有小黑点。
3.只要园内见过毛的,处理果穗就要均匀细致,疏果到位的可以喷穗,疏果不到位果粒比较拥挤的就只能沾穗,必须确保袋内干净无杂菌。
果柄和果粒的交接处比较容易落上毛毛,而且容易成为打药的死角,所以这里就会潜伏灰霉病菌。温度湿度合适的时候就想发作,一旦遇到高温和阳光直射又不敢发作,灰霉在犹豫和纠结中欲露还羞,就是下图右的样子。
当雨后晚上温度降了,湿度增加了,潜伏的灰霉就开始发作了(下图)。
其实不仅仅遮雨棚的科瑞森有这样的灰霉,别的品种也有。下图是阳光玫瑰欲露还羞的灰霉病。
看细节,果柄和果粒交接处先出现症状,湿度大就会出现毛毛,湿度小或者阳光直射就会干枯坏死。
如果真的发生,我们只能采取应急方案:
1.降低园内湿度和袋内湿度,扒大风口通风,必要时撕开袋子下口通风。
2.连续阴天或者起雾随时做好扒袋处理的准备。
其实提前预防其实才是王道,上面提到的预防方案必须严谨而踏实的执行,一旦灰霉上穗真的会兵败如山倒。无论什么品种,在打药的同时都要注意湿度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