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幅《拜石图》,探寻古人如醉如痴赏石背后的那份真挚的守望

杨西|撰文

漫谈传统绘画中的石文化系列之一

自然界存在最广、最多、色彩缤纷的石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文明,形成一种石文化现象,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中国历代画家以石入画,诠释着文人士大夫心中那份对石的敬仰和崇拜。唐代刁光胤有《湖石图》、《竹石图》,滕昌佑有《石蝶图》,五代徐熙有《竹石图轴》,黄筌有《松石图》,宋徽宗赵佶有《祥龙石图卷》,文同有《石竹图》。元、明、清三代画石更是高手云集、后浪推前浪,如顾安、倪瓒、赵孟頫、柯士璜、蓝瑛、唐寅、陈淳、陈洪绶、陆治、陈枚、高凤翰、弘仁、胡公寿、华岩、任伯年、黄山寿等,都是这方面的丹青妙手。有的与花鸟、松竹组合,有的与人物、风景组合,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宋徽宗《祥龙石图卷》

下面这幅《拜石图》便是明代画家陈洪绶以石与人物组合的作品,画中主仆三人正在祭拜一块形状奇异的巨石。从画中的人物造型上看,此画应该取材于“米芾拜石”的典故。相传米芾对奇石特别痴迷,只要碰到他认为奇特的石头,便要拜上一拜;对于他的这种嗜好,常人无法理解,认为他精神上出了问题,便赠与他一个“米颠”的雅号。据《梁溪漫志》记载,米芾听说无为州治河边有一巨石,形状奇丑,便亲自前去观看,当他看到这块石头十分惊喜地说道:“此石足以让我一拜”,一边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相见恨晚呐,我想见石兄已二十年了”,引得旁边之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事被传了出去,上司认为有失官家体面罢了他的官。

明 陈洪绶 《米颠拜石图》

关于米芾拜石的记载,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知无为军,初入川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此记载与《宋史》中大同小异,足以证明米芾拜石的传言实属不虚。

陈洪绶在这幅作品中,将米芾安排在画的中央,身着红色朝服、头戴乌纱、足蹬朝靴,躬身向奇石祭拜,神情十分虔诚,恰到好处地刻画了米芾“此足以当吾拜”的神态。两个侍从,一个手执纨扇脸向画外,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神情;另一个捧着一个水瓶,这大概与记载中米芾的洁癖有关。据记载,米芾是一个讲究洁净的人,别人用过的东西从来不用,做完事情后立刻洗手,他的随从随时手执水瓶,待他做完事便将水倒出给他洗手。据说米芾洗完手连手也不擦,他嫌毛巾不干净,只是在空中连甩几下,让风自然吹干,这也许就是古代文人身上的一种怪癖吧!不过,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陈洪绶对有关米芾的传说轶事十分熟悉,否则他不会画一个手捧水瓶的随从立在一旁,并且刻画出其随时恭候的神态。三个人物神情各异,相互衬托,将米芾拜石的典故演绎得惟妙惟肖,十分诙谐有趣。

明 陈洪绶 《米颠拜石图》局部

明 陈洪绶 《米颠拜石图》局部

画上有一行落款:“老莲洪绶画于青藤书屋”,从这行落款,我们可以推测此画创作的时间为1644年前后,这时的陈洪绶应为40多岁,正是他创作成熟期的高峰,此画堪称一幅绝世精品!

清 任伯年 《米芾拜石图》

上面这幅《拜石图》是清代任伯年的作品,如果说陈洪绶的《拜石图》展现了米芾拜石的场景而作全方位的描写,那么任伯年的这幅《拜石图》则是揭示米芾拜石过程中的内心世界。画面上任伯年不拘泥于传说中叙事性的情节描写,大胆地舍去随从和仆人及一些枝枝蔓蔓的场景,仅以一块巨石峻嶒奇崛地矗立在观众眼前;透过石的空隙看过去,则是米芾拜石中的那张脸,如醉如痴的眼神一下子将观者视线引入米芾的内心,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此时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满脸虔诚、神飘物外的形象,将此时米芾与石感情交流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在此我不得不佩服任伯年在创作立意上的匠心独运,可谓奇思巧构、叹为观止!

清 任伯年 《米芾拜石图》局部

据《宋稗类钞》记载,米芾听说安徽的灵璧石奇特,为了得到灵璧石,便向上司请求到距灵璧石近的涟水做官。到了涟水后,他一心收藏奇石,并且每一块石头都题诗作赋,把以前被罢官的事早就抛到九霄云外,玩得神魂颠倒。他整日待在画室里不出来,有时一连几日不理公务,后又被人弹劾贬了官职。但他并不因为被贬官、罢官就放弃了自己赏石的爱好,反而越发变得疯狂。他曾经得到一块端石砚山,爱不释手,据说竟连续三天抱着此石入睡,还为其作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米芾的确是一位性情中人,不惜丢官降职也要玩他的奇石。回头我们再来看任伯年的《拜石图》,就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构图了,非奇特的构图立意,无以描绘奇特之人的内心世界。

任伯年的人物画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应酬之作,这类作品往往不做精心的设置和构图,仅凭兴趣随手挥写、笔到意到;另一种作品为创作,这类作品须经精心构思和构图,我现在列举的这幅《拜石图》则属于后者。他先以笔蘸浓淡墨勾写出人物的大体动态,将上半身作详细地勾勒,刻画出米芾的脸、眼及胡须;然后以笔上余墨画出奇石的形态,明处用淡墨,暗处施以浓墨,笔走龙蛇将石的漏、透、瘦、皱及结构关系准确地画出;然后再画人物的背与下半身之间的动态,将米芾拜石时身体微微前倾的感觉表现出来,借以烘托人物内心的虔诚与痴迷,使《拜石图》这一题材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内涵,得以进一步地升华。

整幅作品以钉头鼠尾描及折芦描完成,只在衣纹的暗部略染以淡墨。设色上较为淡雅,米芾身上的红袍,任伯年并未以红色去画,而是以淡硃磦加墨染之,追求中国画“只求神似而不求形似”的写意主旨。整幅作品构图奇绝、造型生动、笔墨洗练、设色明快、情趣盎然,的确是一幅描写米芾拜石的力作。

宋 杜绾《云林石谱》

古人爱石、藏石、赏石之风历来有之,经隋唐推崇发展到宋代,可说是登峰造极,宋徽宗举“花石纲”,可视为宋代最大的藏石家。由于朝廷的倡导,达官贵族、绅商士子争相效仿,全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赏玩,赏石已发展成为宋人生活的一种时尚,回过头我们再来看米芾爱石的种种奇怪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宋以后的画家喜作《拜石图》,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应归咎为对赏石文化的热爱。他们是在借米芾对石如醉如痴的形象,表达自己深藏内心的那一份“以石比德”的情怀。自古以来,人们与自然界的山石相依相伴,视之为安身立命之所。宋代赏石之风,已发展成为道德观念和精神世界移情寄性、以物喻人的审美时尚,而倍受世人推崇。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米芾这样的赏石大家,就连苏东坡、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范成大、杜绾等文坛名流巨子,都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藏石、品石的大咖,并修书立著,如杜绾的《云林石谱》、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谱》。其中《云林石谱》记载名品竟有116种,就连欧阳修也写下《菱溪石记》感物叹事,公开提出自己的“赏石观”以劝诫世人:“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由此可见“爱石成癖”绝非米芾一人。

元 倪瓒《枯木竹石图》

元 赵孟頫《古枝竹石图卷》

明 陈淳《崑璧图》

据《宋史》本传记载,说有一天米芾外出遇到一块稀奇古怪的大石头,形状奇丑,仿佛人形,米芾非常喜欢,围着这块石头转了几圈,不愿离去,他将自己的官服脱下来披在石头身上,并作了一个揖:“石兄,石兄,你能不能随我一道回府?”当然石头不会自己作答,他命轿夫把石头搬进轿子里打道回府,家人连忙出来相迎,掀开轿帘大吃一惊:“老爷怎么变成石头了?”再往轿后一看,米芾短衣短衫,气喘吁吁地走了过来。这个记载中“老爷怎么变成石头了?”这句台词,写得十分绝妙“米芾即石,石即米芾”,道出了赏石文化中“物我两忘、天人相际、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米芾对自己的行为也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以自嘲。元代的倪镇对其行为大加赞赏,在《题米南宫拜石图》的诗中写道:“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从此米芾画的《拜石图》便成为一种范式,成为文人自我性情表达的最佳载体,一直传承了下来。后世画家画《拜石图》应该是因此而兴,只可惜米芾自己画的《拜石图》,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被淹没得不知所踪,令今人无法得识其庐山真面目,实为一件憾事!

明 唐寅《立石花卉图》

清 弘仁《柯石霜筠》

节比岩岩志比坚,冠裳下拜也堪怜。

此意世人谁解识,至今空羡米家颠。

明代何景明的这首题《米元章拜石图》的诗,道出了古人爱石、赏石的前世今生,使我们从这些如疯似颠、如痴似醉的爱石行为中,探寻到古代文人借石寓志、赏石赏性、倔强自我的风骨,哪怕将在寒意弥漫、清冷寂寥的逆境中粉身碎骨,仍然坚持内心最深处的那份真挚的守望。

(0)

相关推荐

  • 一生盛产故事的米芾

    米芾像  清  叶衍兰 绘  米癫拜石图  明  陈洪绶 绘 善造典故 书法家米芾,十分擅长制造典故.他拱手哈腰,对着自己心仪的石头,至诚恭敬那么一拜,凝固为成语"米芾拜石".他用 ...

  • 米芾的传说

    从前,镇江千秋桥东边,住了个很有名气的书画家,叫米芾.他画什么像什么,跟真的一样,称得上是一枝神笔. 米芾脾气十分古怪,人们都叫他"米颠".说他颠,其实他不颠.他很有骨气,不欢喜巴 ...

  • 送你两幅百寿图,这是最美好的祝福

    百寿图,顾名思义,是由一百个寿字组成的图,代表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望与祝愿,今天分享两幅民国时期百名艺术家.文学家书写的百寿图,送上对朋友们最美好的祝福--健康长寿,快乐每一天! 此件作品为郎静山先生之 ...

  • 仰曾两幅《山水图》气息清远

    上海道明第十一届联谊拍卖会(2010年4月29日)上,一个标的投拍两幅绢本的<山水图>,署名钤印仰曾.亦香.二如,查不得伊之生平行迹.但两幅山水画古朴典雅,煞是赏心悦目,尽管不知名头,在下 ...

  • 我的两幅观瀑图,你喜欢哪幅?…“于飞流直...

    我的两幅观瀑图, 你喜欢哪幅? - "于飞流直下的水声之中,觅得一方清幽的心灵休憩之地, 在水花飞溅的倾泻之中,感受生命律动和命运的跌宕"- #绘画# #人物画#

  • 赏石高手能不能称为赏石艺术家?不能,有一点我们不能混淆概念

    艺术家是从事艺术创作并取得较高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家在他们从事的艺术领域具有熟练的创作技巧和较高的审美能力.比如: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侯宝林,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雪健.李保田,舞蹈艺术家闫丽萍.金星, ...

  • 国内观赏石顶级奇石汇编,让喜欢玩石的你过足赏石瘾!

    国内观赏石顶级奇石汇编,让喜欢玩石的你过足赏石瘾!

  • 赏石感悟:我们通过赏石、悟石来拓展生命的宽度

    喜爱奇石的石友看到好石头就会产生一种"饥饿感":眼睛放光,嘴上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内心充满了渴望拥有的想法.爱石头的人看到好石头的情景像极了贪玩的孩子看到了好玩的玩具,觉得眼睛是看 ...

  • 赏石+城市记忆≈城市赏石记忆?

    一个城市的记忆犹如人体中难以验证却实实在在存在的经脉,阻塞或断隔,难免造成人们的文脉之痛.保留.维护好城市的记忆,以及赓续新篇,或许为让那日渐生涩干枯的痛转化为新鲜畅快的呼吸. 上海云间粮仓鸟瞰(摄影 ...

  • 庆国庆美石展---榆松老师赏石艺术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中国嫩江玛瑙石论坛推荐 榆松老师藏石 本季度推荐石界新秀 狼牙 道法自然---水 才万山 北漂的呼玛人 随便不随意 本季度推荐石界大咖 多罗贝勒 榆松 聼月 陈志英 山水石趣

  • 观石可寄情,赏石即悟道。

    国运兴,则雅趣盛.赏石藏石热,就是其间之一端. 今日勃然而兴的赏石文化,并非只是闲情逸致的把玩,亦非只有锱珠必较的逐利. 更有观石寄情,赏石悟道的人文意蕴. 人们倾心美石,把玩观赏之际,自有澄静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