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别忽视,治疗方法很重要!
小编导读
时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腰痛”“腹痛”“胃痛”“牙痛”“头痛”“脖子痛”“肩膀痛”“脚痛”……各种痛!也许,你以前并未想过,痛,竟有这么多!疼痛,看似寻常的症状,却也是很常见、多发的症状。疼痛面前,该怎么应对?中医里有句话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具体要怎么运用?且看正文!
疼痛是人群中最常见、最多发的症状。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外部的脉、肉、皮、骨、筋等组织器官,上起头目,下至腿足,到处都可以出现疼痛。所以说疼痛在人体可谓无处不有,因此说它是最多发的症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专门治疗疼痛的门诊和医院。西医认为,疼痛与神经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临床诊断受到一定限制,而中医对疼痛的病因病机和诊治有一套非常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更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理论认为,疼痛的病因都是“不通”造成的,治疗强调一个“通”字,所以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万病求治于通的理论。中医对“通”是很讲究的,因为导致“不通”的原因很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寒热虚实,痰气瘀血,均可导致不“通”,进而导致疼痛,而在辨证论治时要询其因、辨其证、觅其果。综上所述可见,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不通”的方法也不一样。血瘀者,行之谓之“通”;气滞者,达之谓之“通”;寒者,温之谓之“通”;热者,寒之谓之“通”;火实者,泻之谓之“通”;水亏者,润之谓之“通”。虽治法各殊,然均离不开以“通”为目的,以求“通则不痛”为治。所以说,治疗疼痛无固定方法与方剂,必须随证加减。正如俗语所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人以泻法概括其通,则妄矣,误杀人也,学者须领其旨趣而求其所以然,知实际也,扼其要而令其通。
下面具体介绍致痛原因不同,治法亦殊。
1.寒邪盛而在表的,宜温经散寒以止痛,如神术散。
苍术、藁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炙甘草各一钱,生姜三片,葱白三寸。
2.寒邪盛而在里的,宜温中散寒以止痛,如丁香止痛散治胃脘剧痛。
丁香五钱,高良姜二两,小茴香一两半。共研细末,每服二钱,开水送。
3.虚寒疼痛,宜扶阳温里以止痛,如济生二至丸治肾虚腰痛。
川附片、肉桂、炒杜仲、补骨脂各一两,鹿角霜、酒炙鹿茸、青盐(另研)各半两,共为末,酒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用胡桃肉细嚼,盐汤送下,早晚各服1次。
4.热郁疼痛,宜清热解郁以止痛,如化肝煎之治肝郁气逆胁痛。
青陈皮各二钱,赤芍二钱,牡丹皮、炒栀子、泽泻各一钱半,土贝母三钱。水煎,分2次温服。
5.气滞疼痛,宜行气导滞以止痛,如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之治心绞痛。
全瓜蒌三钱,薤白三钱,半夏二钱,山楂四钱,降香三钱,川芎二钱,延胡索三钱,桂枝三钱,炙甘草三钱。水煎,分两次热服,临服时冲入米醋一汤匙。
6.血滞疼痛,宜通经活血以止痛,如趁痛散之治关节痛。
乳香一钱,没药一钱,桃仁二钱,红花二钱,当归、羌活各三钱,广地龙一钱半(酒炒),牛膝四钱(酒炒),制香附、五灵脂各三钱,甘草一钱。共研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日服2次。
中医治任何病都强调辨证论治,以上仅是举例而言,不能概治疼痛之全。只要做到认真辨证,论治才无偏向。宋代著名法家王安石解释“痛随利减”时说:“治法云: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俗以利为下也。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痛在血气者,亦实也。故在表者,汗之则愈;在里者,下之则愈;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愈。岂可以利为下乎?宜作通字训,则可。”
这对疼痛的实证来说虽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但对虚证的认识还不够,所以明代张介宾又进一步说:“实则可利,虚者亦可利乎?不当利而利之,则为害而不浅。故凡治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营养不可;上虚而痛者,心脾受伤也,非补不可;下虚而痛,脱泄亡阴也,非速救脾肾,温补命门不可。夫以温补而治痛者,古人非不多也,唯近代薛立斋、汪石山辈尤之,奈何明似丹溪,而亦曰诸痛不可补气,局人意见,岂良法哉!”
总之,“痛无补法”“痛随利减”“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等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片面性,过分强调,便不符合辨证论治的精神了。
新媒体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