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 32 | 猪肉哲学
猪肉哲学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去附近的菜市场买猪肉。时间一长,市场猪肉档口的师傅几乎都认识了我。有一次,闲着无聊,我想对他们做一个简单的“采访”。问题很简单:猪身上哪个部分的肉最好吃,他们的答案是几乎完全不一样。有人说猪山肠最好吃,有人说猪颈肉最好吃,有人说猪肚子最好吃,也有人说猪尾巴最好吃。当然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很显然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且我们几乎都是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回答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经历、经验等等,所以就有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爱好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所以谈不上谁对谁错。至于我自己,我倒觉得猪的每一个部位都差不多,只要猪肉的质量不差。不过,当我看到一个禅宗故事,便明白了猪肉中的哲学。
《正法眼藏》中记载一则磐山禅师的故事,磐山法师久修不悟,非常烦恼。有一天独自走过街头,看到一个人在肉摊前买猪肉,这个人诸多挑剔,对肉摊老板说:“给我切一斤上好的肉。”肉摊老板听了,两手交叉在胸前说:“请问,哪一块不是上好的肉呢?”说者无意,听着有心,磐山禅师听了当场大悟。
我们生活当中往往是因为有诸多分别心,所以有了好恶亲疏。老师心中有好学生和差学生;生活中有好环境和坏环境;人与人之间有贫富贵贱、高矮胖瘦等等诸多的区别,而且我们的内心在不断加深这种区别,绝大部分的人认为这些区别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假如让猪自己选择,它会认为它身上哪块肉最好呢?哪块肉可以舍去不要呢?答案当然是每一块肉都重要,都是好肉,因为少了任何一块,猪就不能完整。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这个社会中的人总在在趋利避害,都存在爱善恶恶,这是好事。社会也只能这么发展才有前途,才不会走向毁灭。我们的教育、法律法规等一切工作也是以这个为目标,因为无论如何,我们目前还不能做到消除善恶之间的分别。总的来说,善恶是有明确的分别。但对于修善的人来说,内心要清楚一条:坏事不如好事,好事不如无事。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在努力为善去恶,但内心对善恶并不需要执着。当然能够做到一心为善,已经是很高的境界,因为佛家也说“万法皆空,为善不空”。
了凡一开始被孔公算定的命运束缚,感叹人生的轨迹是确定不移的;但了凡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后,明白了人生通过修善其实是可以改变命运。在修善的早期,了凡的命运便发生了改变,所以云谷的建议无他,仅仅是积德行善而已。“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无心”是对行善不执著,因为行善已经能够和生活乃至念头融为一体,但是既然还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分步完成,这里的“持咒”的意思便是坚持一心行善;待到时机成熟,自然而然便可以达到“无心”的状态:“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随着了凡修善的深入,他明白了修善的确是要要坚持,但并不需要执着,修善不应该有目的,修善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所以他后来并没有为自己的寿命有所祈求,但他的寿命也得到了延长。了凡的晚年,对修善的理解才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他要求儿子们,“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真可谓是“但求耕耘,莫问收获”。
磐山禅师听到“哪一块肉不是好的呢”这句话而开悟,前提是“久修”,他修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修善。一个人能坚持追求美好,当然是好事,挑肥拣瘦也并不完全是坏事。但在通往美好生活的同时,希望能用“无心”来对待一切分别,这便是大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