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第四句:有余力,则学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公平地给了每个人每天三个八小时,第一个八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八小时大家都在睡觉,人与人的区别是在第三个八小时创造出来的。”第三个八小时我们在干什么,就会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经常用第三个八小时去无聊,我们的未来可能就会被命运玩弄;如果我们经常用第三个八小时去无所事事,我们的未来可能就会成为呆子;如果我们经常用第三个八小时去学习和成长,我们未来的人生可能就会发生改变。不管是谁,都是充分利用了第三个八小时去学习和成长,所以他们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
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尽管每个人的寿命不一样,但总的来说,相差并不算很大。人与人之间的成就相差之所以那么大,除了先天禀赋、家庭条件等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如何利用时间的问题上。例如鲁迅,55岁逝世,共留下700多万字的作品。假如鲁迅从20岁开始写作,一年算300天,这就意味着他每天需要坚持写作600字。假如再除去阅读、工作和处理其他杂务的时间,鲁迅每天至少要写作2000字。当然对于一个不纯粹以写作为生的人,每天写作2000字并不难,难的是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坚持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事情。说它容易,是因为每天做一点,每天进步一点,自然可以积沙成塔,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有一道数学题,以“1”为基数,每天在一天的基础上进步1%,365天之后“1”变成了37.8,这个题目说明坚持进步的可贵。如果把题目修改一下,也是以“1”为基数,每天在前一天的基础上减少1%,365天之后“1”变成了0.026。一个人如果能够坚持不断进步,进步会越来越快;一个人如果坚持退步,退步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坚持的力量是巨大的!
这里讲的“余力”,指的是在做好孝敬长辈、关爱晚辈以及做好本职工作之外的空余时间,这个时间用来做什么,人的成就就在哪里。当然如果一个人每天的“余力”都用在闲聊上,可能是把嘴皮磨薄了一些;“余力”用在玩手机,换来的估计是多了很多吹牛皮的材料和身体出现系列的问题;如果“余力”用在阅读上,每天能够抽一个小时看书,10年,20年,30年,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阅读量;如果把“余力”用在专业上的进步,我想大国工匠就是这样练成的。这里的重点是如何利用“余力”,“学文”只是其中之一。在青少年时期的“文”主要是指有纸的书;出来社会工作之后,能坚持阅读有字的“文”是一件难得并且不容易坚持的事情,当然要努力去做的话,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不过在某个意义上,现代人用在电子书籍方面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多,阅读电子书似乎是方向和潮流,而且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空间。这里有对新事物的适应和接受的问题,就我个人来说,纸质书和电子书都可以接受,两者是互补。
把“学文”单纯理解为读书,似乎有点狭隘了,因为根据我的经历和体会,不是每个人都有阅读的习惯,而且我认为有不少人不应该花太多时间在阅读上。宋朝有“读书消尽一代英雄气”的说法,其实问题不是在阅读本身。如果认为是读书把宋朝的国力减弱了,那只能说是这类不学无术的人的借口,但确实有一部分人读书的功利性过强,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而荒废了文武发展、内外兼修。当然《弟子规》更多是针对初学者,尤其是年轻一辈,要通过读书明理,从而为自己获得更多自由选择人生的机会。但愿朋友们能清楚自己的追求,懂得安排“余力”,不一定要“学文”,但一定要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德与能,从而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更多人,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