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向日葵

孤独的向日葵

——致梵高

你是夕阳下播种的人

是长在棚屋外、那棵孤独的向日葵

此刻,麦田里的麦穗已泛起金黄

永不停歇的画笔还在调试色彩

割下耳朵是想铭记疼痛

指尖流逝的每一分秒都是挣扎

无法迈步就匍匐而行

时间短暂,黄昏很快就到黎明

无尽黑夜里若有人燃起篝火

不要靠近。用麻袋背炭的矿工妻子

补渔网的女人以及烧杂草的农夫

除了太阳,无人能拯救苦痛

向日葵花盘里的果实正随时日饱满

要与成熟的麦粒一起慰藉人间

(玫瑰和杂花,梵高,1886)

(孤单的向日葵,梵高,1887)

(棚屋前的向日葵,梵高,1887)

(两朵向日葵,梵高,1887)

(四支折断的向日葵,梵高,1887)

(三朵向日葵,梵高,1888)

(六朵向日葵,梵高,1888)

(十四朵向日葵,梵高,1888)

(十五朵向日葵,梵高,1888)

梵高的一生,一如向日葵,热情,敏感,朴实,对艺术、阳光有着近乎疯狂的爱。永远向阳、生机勃勃的向日葵也有暗淡和枯萎的时候,但是它的果实此刻却最为饱满。深刻的悲剧意识、孩童般的个性、强烈的精神情感,一切线条和色彩时时刻刻都在表达与生活缠斗的痕迹。翻滚的叶片、花瓣,无一不绚烂照耀着生活的囚禁、贫困和阴郁。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被生活所囚禁,囚禁在某个一贫如洗的院落里,囚禁在一日三餐中,囚禁在无法逃避的嘈杂中。可是每个人又都习惯了这种囚禁,宁愿关上笼门,日复一日,重复一成不变的生活。而梵高则在这种囚禁中,将自己的无奈、悲悯、热情、赤诚都倾诉在向日葵的意象中,反反复复又不断打磨,将毕生热爱、生命之光燃烧在肮脏、黑暗、穷苦、绝望、阴郁的人间,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的画作,用线条、色彩揉碎人心又抚慰人心。梵高本人也从这些创作经历中逐渐解脱,不再感觉对生活和自然的无能为力,从而获得一种穿透黑暗的澄明。梵高用自己的时日,近乎疯狂地磨透了那扇一直关在生活和理想之间的铁窗,充满了艰难和不幸。

他强烈感受时代的荒谬、无法逃脱宿命的绝望以及极度的焦虑不安。对生存满是怀疑,却心怀巨大的悲悯,又我行我素近乎疯人。生命对他来说,每一时刻都是要战胜的高山,对每一次创作,他都十分谨慎,如临深渊。他要表达他所理解的深奥和严密,理念,决心,愿望,对画作有着严苛的标准:“某种宁静的、令人兴奋的、写实的,却是用感情描绘出来的东西;某种短暂的、概括的、简洁的、浓缩的、充满静谧的、极和谐的东西,像音乐一样令人快慰。”梵高在无数次尝试中选择了向日葵的意象作为自己表达的突破口,他常说:“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他选择用绘画的方式抵抗日常生活和世俗构筑的墙,本身就是一种孤注一掷,一种极其艰难的挑战。

他拥有善良的天性,渴望生命极致的柔情。 他朝阳光敞开心扉,将所思所感皆暴露在阳光下,如追逐太阳的向日葵一般,希望阳光为他催熟果实。“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他把生命激情都倾注在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中,绘画成了挽救他精神崩塌的唯一出口。他面临绝望却不退缩,而是寻找自救的方法。在极致孤独中,又获得极致自由,也从绝望中,长出属于他的幸福,以此对抗世俗对他的挤压。是的,每个人都要面临强大的世俗力量,被这股力量折磨,不得不偏安一隅,梵高熟悉这种折磨,他观察、传达底层人的生活,熟悉他们的情绪,自己却始终做一个明亮的人。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

独撑过漫长黑夜的人们,在黎明时分总是欣喜的。很多画家都画过向日葵,可是梵高让向日葵成了自己的代名词。因为透过漫漫长夜,他将向日葵描画成黎明时分的样子,饱满而纯净,让人有一种从心底涌动的活力和热情沸腾在光到来的刹那,一种熬过漫长黑夜黎明到达的平静与通透。 而1987年3月30日,梵高诞辰97周年时,在伦敦克里斯蒂拍卖公司以3985万美金拍出的《向日葵》,已经让人们忘却了那个断掉的耳朵,那一头赤发,一口坏牙,那缠绕一生的噩梦、羊癫疯,只留下一个响亮的名字——梵高。

梵高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名画家的最高愿望:“我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去感动世人,我想听到他们说:他所思至深,所感至柔。”无疑,他实现了这个愿望。张抗抗在《向日葵》中说:“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车渐渐驶近……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梵高就这样以向日葵的意象作为一个永恒存在,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自画像,梵高,188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