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虚席以待贤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虚席以待贤者

时间:2011-12-30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非今天可比,而且总是空出重要的位置以待来者。请看下列史实:
  
  孙武,齐人,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后为吴将军,在吴伐楚、伐越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吴起,卫人,魏文侯以吴起为将,击秦,拔五城。后为魏西河守,以拒秦、韩。
  
  伍子胥,楚人,投奔吴国,吴王阖闾召伍为行人,与谋国事。
  
  伯喜,楚人,夫差立为王,以伯喜为太宰,教习战射。
  
  商鞅,卫人,西入秦,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行变法令。相秦十年,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秦东周洛阳人,以合纵之术游说六国,为纵约长,并相六国。赵王封之为武安君。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苏代,东周洛阳人,苏秦的弟弟,为齐重臣。
  
  张仪,魏人,与苏秦合纵术相对,行连横术,游说六国,相秦,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武信君。在三次出使楚国后,楚王“以相印授张仪”。
  
  公孙衍,魏人,张仪死后,入相秦。尝佩五国相印,为约长。
  
  甘茂,楚下蔡人,为秦定蜀,升为秦右丞相。
  
  范睢,魏人,相秦,为秦国制定远交近攻政策的重要谋略,罢四贵之权。
  
  蔡泽,燕人,相秦,东收周室。
  
  乐毅,魏人,相燕,联合五国之兵伐齐,齐大败。威震一时。
  
  李斯,楚上蔡人,为秦廷尉,丞相,为秦统一六国作出重要贡献。
  
  以上只是举的少数几个例子。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国界应是不很严格,至少说防守不很严密。笔者只读到两处有所防守,一是伍子胥过的昭关,再一个是孟尝君过的函谷关。此外,人员往来毫无阻挡。完全不像今天各国的国界线,出国还需要护照、签证。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动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寻求人才以使国家强大,是各诸侯国的国策。这里有一条规律可循:凡是人才聚集得多的国家,肯定兴旺。上述几件事实多发生在两个国家,一是吴,一是秦,尤其是秦国。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才是不起作用的。以秦国为例,我们重点分析两个人物,一是商鞅,一是张仪。
  
  商鞅的变法,是强国的系统工程,首先是奖励耕、战,一个是做强经济,一个是做强军事。只要多打粮食、多纳布帛的,就可以免除徭役。徭役是老百姓最感到痛苦的一件事,相当多的人就因做苦工死了。免除徭役就可以刺激老百姓种田、织布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只要在战场上立了战功的就受赏,杀敌越多,战功越大,受爵越高。有了这一条,没有一个人不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秦兵因此成了各国中作战最勇敢的士兵。许多人因此成了“美田宅园池甚众”的军功地主。秦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增强了。但,这也因此得罪了没有功勋的旧贵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所以,在秦孝公死后,秦惠王上台,商鞅车裂而亡。但秦国的变法并不因为商鞅本人悲惨下场而告失败,因为秦国通过变法强大了,变法的效果显现了。其次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对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为后来秦始皇实施统一的措施提供了经验。

 张仪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张仪执行的连横计策与苏秦的合纵计策是针锋相对的,而在张仪游说之前苏秦已先一步游说成功,这就加大了张仪游说的难度。他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策略,首先是近邻魏国,也是他自己的国家。他对魏王说:“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意思是,同父母的亲兄弟,相互之间还有钱财之争,言下之意,我们两国也是亲兄弟有点争执是正常的,如果听信专门搞欺诈的、反覆无常的苏秦的诡计,是不能成功的,也是不明智的。“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终于赞同了张仪的连横主张。
  
  说服楚国,是实现连横政策的关键,也是最难的。第一次去楚,离间齐、楚的合纵关系,不惜制造出“六百里”的谣言。第二次,为黔中地冒死去楚。在苏秦死后,张仪又第三次去楚,充分显示了他雄辩的才能。他对楚王说:“天下人都以合纵相信苏秦,但是苏秦暗中与燕王谋破齐分其地,终于车裂于市。以一诈伪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迹诸侯,其不可成已经很明确了。”“今大王诚能听臣,臣使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室之都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这后一段的意思是,今天你果真能听信于我,我让秦太子入楚,作为人质,那么楚太子也入秦,作为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大王的姬妾,进献有一万户居民的都邑,作为大王征收赋税供给汤沐之具的地方,永结兄弟邻邦,终生不相互打仗。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合适的策略了。在这样的雄辩加推心置腹的交谈下,楚王应允了张仪,从而实现了连横政策的最关键一步。接下去的几个国家,多用威胁,晓以利害,一一获得成功。
  
  得人才者得天下,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
(0)

相关推荐

  • 有时候一个选择,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2017 年,看到一本书<我执>,是一个叫梁文道写的. 里面有一段话: "不要说住在同一个城市,就算天天出没在同一座楼里,原来说见不着就是见不着. 缘分一物,竟可诡谲至此.&qu ...

  • 8、肾虚腰痛山茱萸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

    8.肾虚腰痛山茱萸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当时太行山一带地区属赵国,山上村民大都靠采药为生,但必须把采来的名贵中药向赵王进贡.有一天,一位村民来给赵王进贡药品"山茱萸&quo ...

  • 楚(春秋战国时期政权)

    共13个含义 汉语词语 先秦诸侯国 周朝时期楚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湖北简称 五代十国楚国 姓氏 西楚两汉楚国 同名网络小说 隋末割据政权 金灭北宋后立傀儡政权 桓楚 汉朝封国 收起 楚,汉字 ...

  • 从儒家“鱼和熊掌”的关系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君臣之道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此处,孟子将生命比作&qu ...

  •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及典故集锦

    引语:提起春秋战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战乱不断.这是事实,但是除了战争之外,这一时期也是文化飞速发展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 ...

  • 春秋战国时期人名之趣

    春秋战国时期人名为什么很绕口 如题,念起来一点不通顺,不好记,不知道那些历史学家是怎么记下来的?比如子与夷,姬掘突,姜无知. 这个从姓氏开始说起,现在姓氏并没有区分,而先秦不是这样子.姓者,统其祖考之 ...

  • 高考攻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汇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 ...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造诣排名(下)

    我们从诗经走过,看见静女在城上叹息:我们在楚辞间漫步,仿佛看见南国丰饶的物产和爱国的士子:我们抟扶摇上九天,也许能遇见飞翔的庄子俯瞰着世间万物.我们走访隐士,可以寻见列子和鬼谷子,看他们修身养性,却通 ...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造诣排名(中)

    春秋战国,随着文字的普及以及思想的进步,我国文学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跃,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经典著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中部分作品的文学造诣即使放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上,也是最顶尖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