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每周必备四“课”
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管理的核心人物,是班级的灵魂和统帅。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也是德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实践者。因此,教育管理必须讲究一定的艺术,他犹如乐队指挥,指挥高明才能演奏出班集体和个体的和谐音符。而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家”,班主任就必须要做好每周“四课”。
第一课:每周与任课教师交流一次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没有对孩子们的统一要求,就不可能有任何教育。”班主任同各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一致,否则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两面态度。
所以,每周在布置班级工作之前,班主任要主动同班级任课教师进行联系,把本周内班级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及时告知各任课教师,同时请各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提意见,通过商讨可以把班级阶段管理目标与任课教师的教学目标相整合。
这样,在统一目标的要求下,班主任就会与各任课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进而避免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减少“内耗”,学生的德育工作也会贯彻到每个教师的实际教学中。
多数学生对班主任会有一种敬畏心理,他们不敢在班主任面前暴露的缺点,却敢在任课教师面前“表现”。所以,每周之初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班主任不仅可以了解到上一周内本班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还可以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智囊”作用,在共同分析上一周中班级存在的优势及不足的基础之上,及时总结班级管理的经验及教训,从而改进和完善本周班级工作的思路和重心。
第二课:每周与家长沟通一次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班主任要理解家长的不易,设身处地为家长们着想,把工作做在前面:每周向家长汇报一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作业是否及时上交、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等)和在校表现(是否迟到早退、上课是否遵守纪律等),以便家长能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和孩子问题的处理。
第三课:开好每周一节班会课
长久以来,很多班主任对班会课的理解有所偏差,以至于把班会课当做“教育课”。所以,班会课上班主任不是板着面孔说教,就是声色俱厉的“批斗”,再或者就是一味地对学生们下达任务要求。一节班会课下来之后,学生不仅没有受到丝毫的教育,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形成强烈的抵触情绪。
对此,班主任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寻找在上一周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将之拿到班会课上去讨论。在学生在讨论中,班主任可适时阐述自己的想法,表明自己的用心,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另外,随着学习、生活、学校要求等实际情况的变化,班主任还可以及时组织学生召开与之相关专题的主题班会,使学生思想跟上班级的变化和本周内学校的中心工作,还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第四课:做好每周反思笔记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班主任都不习惯写教育反思,认为与其写反思还不如抓紧时间备课或找几个学生进行谈话来得实在。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美国学者巴里·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必须要不断地研究班级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经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必须要学会反思。
笔者的反思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方式,选取一周内自己认为处理得最为得体的事情和最为失败的事情。采用“钢笔录像”的方式,把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变成文字式的“教学实录”,进而将自己再次置身于当时的教育情境中,对整个教育过程再次进行整体审视和全方位的分析:这次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在本次教育活动中,自己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是方法的原因,还是理念的问题?导致事件的发生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学生问题?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怎样处理,效果会更好?
教育反思写好后,也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要把自己的反思内容和看法及时与同事进行交流与探讨。通过交流,引发自己向更深层次的反思。促使自己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中,进行自我突破并最终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