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烈士施奇:遭受严刑拷打后,没有泄露半句机密,牺牲时年仅20岁
在江西省上饶集中营烈士陵园内,有一座新四军女战士的塑像,塑像底座上写着“施奇同志,浩气长存”。
施奇,原名施美云,1922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的一户贫苦人家,在那个年代,她的到来并没有给家里带来多少喜悦,无非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而已。
施奇生活的村庄比较闭塞,虽然当时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们的生活除了贫穷就是贫穷,每天只关注能否填饱肚子,除此外别无他想。
因家境过于贫困,父母无力抚养女儿,下下策就是将她送给人家当童养媳。童养媳的日子并不好过,施奇每天都会遭到来自“婆家人”的打骂,若是一般女子估计只会选择认命,毕竟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容不下一个女子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行动。
但性格倔强的施奇却不甘心屈从于命运的桎梏,在一次遭到毒打后,她选择离家出走,尽管前途渺茫,但也好过这种没有尊严的日子。
(图|施奇)
勇敢的施奇逃到了上海,但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女孩子想活命也并非易事,当时身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工厂做工,施奇也不是例外。
当时,恰好赶上一家缫丝厂招工,施奇就报了名,得知被录取后她天真地以为,从此后就可以凭双手养活自己了,再也不用过那种挨打受骂的日子。
此时的施奇只有11岁,可是她不怕苦、不怕累,干起活来丝毫不比成年人差。然后,很快现实就给她泼了一盆冷水,在工厂里她每天要工作12到16个小时,双手整天浸泡在沸水中,时间久了手指都溃烂了,稍微一碰都是钻心的疼痛。
如此辛苦的劳动,换来却是工头的责骂、克扣工资等等,有时候甚至吃不饱。有主见的施奇痛恨这些资本家,她不想再继续卖命,于是果断离开。
不久后,施奇来到了另一家工厂当摇纱工,也是这次换工作改写了施奇的命运。当时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工厂里有许多思想进步的工友都加入到了抗日救国运动中,他们散发抗日传单,同时还大胆地进行工人罢工运动。
对于身边发生的一切,施奇最初只是好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她终于认识到穷人只有站起来,团结起来斗争才会有出路。从此后,她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斗争的队伍中。
(图|剧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施奇和千千万万爱国青年一样,积极投入到了抗日救国运动中,并加入到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
1938年,施奇跟着队伍来到了皖南,并成功加入新四军。被编入军部教导总队学习。次年被分配军部速记班。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施奇却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通过刻苦钻研她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并掌握了速记业务。
半年后,施奇被调到军部机要科工作,成为了新四军首批女机要员。此后施奇开始忘我地工作,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钻研技术上,练就了过硬的业务能力。
因表现优异,施奇被调到机要科工作,并得到了叶挺和项英等领导的赏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封电报都是十万火急的,施奇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分昼夜地工作,第一时间向组织上传递重要情报。
此时的施奇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小姑娘,深得新四军将士的喜爱,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么优秀的小姑娘,未来会面临如此重大的灾难。
(图|施奇烈士塑像)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战斗打响后,组织上安排施奇和其他几位女同志先撤离,如果那会撤离基本没有什么危险,但生死关头施奇却选择坚守阵地,她对领导说:“请组织允许我跟部队一块撤离,让残酷的战争来考验我。”
施奇放弃了撤离的机会,选择和部队血战到底,在战斗中施奇和其他同志镇定地译发电报,保持了新四军和组织上的联系。
当包围圈越来越小后,叶挺军长让电台向组织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电报中叶挺将军用简单但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在弹尽粮绝的艰苦环境下,他们要誓死守护占地,和敌人血拼到底,要与阵地共存亡。
之后,施奇和同志们忍痛烧毁电台,随后将密码本也烧毁,开始和部队一起突围。不幸的是,在突围过程中施奇和战友们失联,她流落到茂林附近,被一位好心的大娘收留。
不久后,敌人开始搜山,尽管施奇伪装成坐月子的媳妇,可还是被狡猾的敌人发现了破绽,随后这些人竟然蹂躏了施奇,导致施奇染上了重病。万恶的敌人根本不给她治疗,施奇的病越来越严重,原本阳光、充满朝气的姑娘,被折磨得不成样子。
即便如此敌人还是不放过施奇,对她进行审讯,甚至动用刑罚,纵然身体被玷污,但施奇的心是纯净的,她坚守自己的信仰,不泄露任何组织机密。
那些敌人还给施奇一个悔过书,让她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在上面按上手印,只要如此操作就会马上送她去治疗。但施奇却坚定地说:“我没有罪,有罪的是你们这些没有人性的人。”
(图|施奇烈士)
敌人恼羞成怒,就用担架将她抬到了上饶集中营,那是失去自由的新四军和敌人斗争的另一个战场。许多新四军同志听说施奇被送来了,就悄悄来到她的牢房,当看到眼前的一切时,同志们震惊了。
只见在一间肮脏破旧的屋子里,躺着一个披头散发,眼神黯淡无光的女人,她身上盖着一个破旧的被子,床下是一个没有盖子的尿桶,同志们无法相信这个女人就是曾经那个阳光、有朝气的施奇。
躺在床上的施奇,自从被抓以来一直坚强面对敌人,从来没有流过一滴泪,可此刻看到亲切的战友们,她的泪水顺着脸颊缓缓流下。
但施奇很快就收起了自己的悲伤,反而用坚定的语气安慰起战友们:“别难过,他们不会打倒我们的。”
看着被伤病折磨的施奇,同志们决定跟敌人抗议,如果不为施奇治疗,就将他们的罪行公之于众。迫于压力,敌人只能给施奇带来一点消炎药,可压根就没什么作用。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敌人同意其他女同志每天轮班为施奇送水送饭。饱受病痛折磨的施奇并没有放弃战斗,从此后她利用送饭的间隙,开始向战友们传递消息,有力地配合了集中营中的战斗。
(图|剧照)
虽然当时环境恶劣,但战友们并没有放弃学习,大家团结在一起学习外语,施奇也利用这个机会跟着大家一起学习,慢慢地她的心情有所好转,那也是她在狱中难得的快乐时光。
尽管有战友们的陪伴,但因为得不到有效治疗,施奇的病却一天天地恶化了,她才二十岁却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
那会,施奇唯一的想法就是,如果身体好了,可以出去继续和敌人战斗该有多好,但她终究没有等到那一天。
1941年底,集中营的战友们决定集体越狱,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带着施奇一起走。当战友们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施奇时,施奇心里是高兴的,她多么渴望可以和同志们一道逃走啊!
可冷静下来后,她还是决定放弃“生”的机会,越狱原本就是一次冒险的行动,自己又身患重病,只会拖累大家,甚至会让整个越狱行动失败。
革命注定会流血牺牲,但绝对不能因为自己而让大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于是,施奇坚定地说:“同志们不要管我了,你们快走吧。你们重见天日后, 记得要把我的遭遇告诉外面的人,敌人罪行昭告天下,为我和千千万万死难的战友报仇!”
(图|游人瞻仰施奇烈士)
战友们看着脸色苍白,眼神暗淡地施奇,落下了难过的泪水,可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在危急关头理智必须战胜情感。
留在集中营的施奇,已经做好一切最坏的打算。1942年6月,日军向上饶逼近,反动派接到命令要迁往福建,临行前他们决定将一些“重要犯人”处理,这其中就已经不能独立行走的施奇。
一天深夜,反动派假惺惺地说:“为了你的安全,现在要送你去福建。”
施奇看着眼前的敌人,知道他们不会那么好心,但自己已经毫无挣扎的能力,只能任由他们摆布。敌人用一张竹床将施奇抬出茅家岭监狱,可刚走了100米左右他们就停下了脚步,施奇知道自己死亡的时间到了。
她没有惊慌,没有畏惧,而是强撑着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又用手指梳理了一下头发,随后挣扎着坐起来,怒视眼前的敌人。
(图|施奇烈士塑像)
敌人怕走漏风声,迅速将施奇推到了早就挖好的土坑里,随后开始填土,正值青春年华的施奇就这样壮烈牺牲了。
在战争岁月里,施奇用忠诚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她也被誉为我军机要战线是上坚贞、圣洁而崇高的“丹娘”。
1966年12月,组织上在上饶茅家岭雷公山修建了施奇烈士半身塑像,无数群众来到塑像前瞻仰施奇烈士遗像,学习她和命运不断抗争、对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烈士虽然长眠于地下,但其精神定会万古流芳…..
(本文原创首发,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