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就不停说他、说他、说他……
作者:木青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周末清早,楼道里就“余音绕梁”,充斥着一个妈妈吼孩子的喧闹声:
“你怎么回事?跟你说了多少遍,快点吃饭,快点吃饭!”
“还不赶紧去写作业?你以为今天很空吗!”
“又在玩了!你还犟嘴?信不信我抽你……”
自从妈妈开腔,整整一个上午,她对孩子的数落、催促、关照就没有消停过。
大清早就被打扰,心中有些许不悦,可转念又理解这位妈妈,如果不是黔驴技穷,又怎会喋喋不休?
不过,更心疼的是孩子,长期生活在妈妈密集的叨叨声里,他该有多么无助,多么受伤?
01
爱说叨的家长,养不出“听话”的孩子
“孩子不听话,家长才唠叨”,这是很多父母说起教育问题时达成的一致观点,而透过爱唠叨的父母,你也总能发现身后站着“不听话”的孩子。
明明为了孩子好,可说一千遍一万遍,为什么孩子就不把父母的叮嘱放心上?
很多时候,家长们只想着自己的诉求没有得到理想回应,却忘了换个角度去思考:当孩子面对家长唠叨的时候,他在想什么?
网上有一个5岁男孩的报警视频,说起原因,令人啼笑皆非:男孩的妈妈,在唠叨了孩子50分钟之后,把自己给气跑了!
见到警察,孩子特别委屈,他哭诉:我都不知道妈妈生气的点在哪里?
警察启发孩子:你今天是不是做了什么让妈妈生气的事?
孩子一边哭一边努力回忆,他说:妈妈总数落他喜欢吃汤泡饭,可他今天也没有吃汤泡饭,他就是在那儿吃饭,一句话没讲。
可不知为什么,他的妈妈独自唠叨了50分钟,然后气得离家出走,留下他一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说到这里,孩子抽噎大哭。
透过孩子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妈妈在整整50分钟的时间里,独自唱着悲伤的“独角戏”,而戏外的孩子,根本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
如果说孩子小,无法解释自己的心理,那么《脱口秀大会》上,House爆笑吐槽被妈妈唠叨的演绎,或许能够还原每一个被唠叨袭身的孩子的无奈心情。
House说,生活中,他的父母没少唠叨他,可他一次都没有听进去,他仿佛有一种超能力,会把所有自己不想听的话,全部用一个遥控器给静音掉。
House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可掌声有多热烈,说明曾经有多无奈!
有多少孩子挣扎在无声的沉默抵抗里,无力承受源源不断传来的言语信息,只能在心理四壁筑起屏障,拒绝干扰。
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指当一个人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后,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最终效果只会事与愿违。
越唠叨,效力越弱。
唠叨虽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它就像一把钝钝的小刀,一刀一刀剐在孩子身上。
看似一刀下去,没有创口,然而随着深远的岁月,却会不断抑制孩子的生长力,伴随消失的,还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判断力……
英国诗人米尔顿在《失乐园》中说:心是居其位,只在一念间;天堂变地狱,地狱变天堂。
想要留住孩子的耳朵,家长们真的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讲,才有效?讲什么,孩子才爱听?
02
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可怕?
如果说唠叨是绵密的针,让孩子千疮百孔,那么责骂就是一记沉闷的棍,逼得孩子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以命相抵。
成都14岁初中生王佳乐,留下遗书称:语言暴力真的很伤人。
然后,他大声一声“妈妈我爱你”,便从14楼纵身一跃,结束了稚嫩的生命。
言语,可以激起一个人的斗志;言语,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生命。
如今,棍棒教育孩子越来越少,可实施语言暴力的父母却数不胜数。
很少有父母会注意自己跟孩子的谈话方式,可那些脱口而出的谩骂、讽刺、嘲笑,真的很会伤害孩子。
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可怕?
阿联酋宜家曾经做过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实验。
实验人员把两盆植物用罩子盖住放在一个学校,浇同样的水,施同样的肥,沐浴着同样的阳光。
只不过两盆植物会接受孩子不一样的对待:一盆植物,每天会迎接孩子的赞美;而另一盆植物,却天天需要聆听孩子的侮辱。
为期30天的实验过去,结果,那盆沐浴着爱和鼓励的植物依然茁壮成长;而那份接受语言暴力攻击的植物,却濒临萎靡枯黄。
连植物都会被语言影响摧毁成长,何况是孩子呢?
据统计,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着语言暴力的伤害和欺凌,语言暴力,更多时候,来自身边至亲。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要知道,在孩子不知事的年龄里,父母的话等于真理。
父母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言暴力虽不攻身却攻心,那一句句尖利的话就像是一把带毒的刀子,足以葬送孩子一生。
虽说爱之深,责之切,这个世界上也几乎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可孩子就像小苗,在他成长的过程,需要父母呵护,千万不要让言语的狂风暴雨,先让孩子折了腰。
03
身教,才是最高级的教育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引领孩子。
用行动教育孩子,首先要求父母收住自己的脾气。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教育的正能量。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有一位五年级的孩子妈妈,由于对儿子要求比较严格,导致母子间冲突不断。虽然妈妈强忍住没动手,可和孩子吵架则成为频繁的事,矛盾常常不外乎:孩子做事不上心,遇事急脾气,而且从不认错。
有一次,孩子把作业本落在家里,打电话求助妈妈。
妈妈辛辛苦苦赶到学校送去,想着逮住机会了教训一下孩子,可当妈的还没数落两句,孩子就不耐烦地挥手轰妈妈:“你可以回去了!”
到头来,孩子一句感谢的话没有,却还遭孩子嫌弃?这事恼得妈妈气不打一处来。
第二天,孩子又忘带表格,打电话要求妈妈再送过去。
这一次,妈妈的脾气腾地上来,她挂断电话,拒绝再送。然而很快,妈妈接到了老师的来电,说是全班就她家孩子没带。妈妈没辙,拿上表格,不得不再往学校赶一趟。
来到校门口那一刹,妈妈突然觉得没有勇气面对老师,也就在这瞬间,她有些心疼儿子:全班就他一个忘带表格,这一上午,孩子过得有多尴尬?
见到儿子的当下,这位妈妈一反常态没有生气,也没有责备。她把表格交到儿子手里,顺便把水壶也递到孩子手上,并和颜悦色地对儿子说:“水壶也忘带了,是不是一个上午没喝水,渴吗?”
接下来的这一幕,让妈妈吃惊,孩子露出惊讶表情,他在确认妈妈真的没有生气后,眼中突然泛起泪光,不知所措地低下头低语:“妈妈,我又让你跑了一趟……”
妈妈听出了孩子话里的歉意,在回家路上,她感觉从来没有过的幸福:原来宽容的力量有那么大,可以让一个从不肯低头认错的孩子,学会主动说“对不起”。
很多时候,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的双方,如果想让对方不再坚持,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开手中的绳。
这位家长在历经克制脾气带来的成果后,开始约束自己,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的脾气越发越少,孩子也越来越懂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坏脾气是死敌。
心理学研究发现:任意表露情绪可以强化情绪,相反尽可能地抑制情绪,则会削弱情绪。
很多时候,克制的当下会令人难受,但练习控制,却能够让人掌握控制。
用行动教育孩子,不教而教,才是最高级的教育。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做到十全十美,但若父母能够努力让孩子透过自己,看到这个世界的善意,便会让孩子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少一份说教,多一份行动,让父母本身成为孩子眼里最好的教育风景,期待更多的可能性,在孩子的生命里发生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