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祭祀坑考古成果继续揭示三星堆原本面貌:西南底蕴,华夏本色!
六个祭祀坑继续揭示三星堆原本面貌:西南底蕴,华夏本色
文|黄饮冰
对三星堆的论述,我一直是放在石家河文化和夏朝一起谈的,我认为三星堆一期是石家河文化的附属文化。夏朝失去中原政权后,先回归江汉,在商朝进一步挤压下再进一步退回四川,形成三星堆青铜文明,即古蜀国文明。夏后氏出川的路线与回川的路线基本一致。
石家河文化和夏朝之间,我还论述了黄帝设东西两少昊监察东部和西部,昌意为西少昊,鲧受命驻守西川即鲧守川西(宝墩);昌意被共工驱逐到石家河;颛顼与共工争帝,昌意命鲧北上在秦晋高原建崇城(大夏城)即石峁古城;昌意与神农从石家河出发北上参与颛顼与共工争帝,禹奉命留守石家河;三苗驱逐禹王,禹王北撤到大悟、南阳进一步到颖河上游的阳城;尧封禹王为夏伯立国于阳翟;大禹为天子立都于平阳、设游都于夏邑,又迁游都于晋阳。平阳是尧舜禹夏启的政治首都,他们都游居于别都:帝尧游居于陶、帝舜游居于鸣条、帝禹游居于夏邑(晋阳)、夏启游居于黄台(新砦遗址);太康以夏邑为政治首都,游居于有洛;夏桀也以夏邑为政治首都,游居于有洛即二里头。商汤灭了有洛又灭夏邑,夏桀东逃又南逃就回到了江汉,最后他的后裔回到了西川即三星堆。基本如此吧! 至于西南及中南是人类起源于之地,我的论证就很多了。
一、对于三星堆与江汉及夏后氏关系的散论
1.《石家河原居民是华夏而非三苗》:九、题外话——三星堆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变体
由于火树和太阳的结合,在两湖地区,形成了太阳树的概念,即太阳栖息在太阳树上,桑木和若木,就是太阳树。太阳树在四川的三星堆文化遗址,有大量的表现。所以三星堆也是华尼文明的变体,其文化源头主要在石家河,当然也有在东方竞争失败后西迁的帝俊族群的文化成分,“使四鸟”是帝俊族群的文化特色,三星堆的“四鸟金箔”,就是帝俊文化影响的结果。
2.《石家河的玉文化和石家河的“中国”地位》:五、三星堆文化是石家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星堆之“目纵”造型,在中国史书上是有记载的,如“蚕丛纵目”。三星堆文化与西亚文明最大的不同——无文字。而这个时候西亚的文字已经很成熟了,如果三星堆人是西亚人,他们怎么会没有文字呢?从考古看,尽管三星堆文化青铜器发达,但三星堆还处于刻划符号的阶段,这与石家河是相同的。
三星堆青铜人物造型的技术要素,在石家河玉器上可以找到来源。如眼部造型,斜线向上挑翘,眼如柳叶,这就是中国人崇拜的“丹凤眼”。这个眼睛造型就是石家河的。还有头上的帽饰,与石家河也惊人的相似。还有一点,石家河时期的眼睛,就已经有外突造型,这是三星堆纵目的基础,在三星堆时期眼部造型逐渐被夸张化了。石家河有不少的人头像,三星堆也习惯表现人的头部,三星堆人头像就是对石家河人头像在文化传承上的继承,是玉图腾转化成青铜图腾的结果。也就是说,从文化上看,表现的内容是相同的——人头,使用的器材不同——三星堆用青铜,石家河用玉。
3.《石峁古城是崇城,为夏鲧所建立》 :三、夏鲧本驻守在西川(宝墩古城)。石峁古城是因为共工与东少昊玄嚣系争夺帝位而建,石峁古城在反击共工氏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约在距今4400年(公元前2400年),轩辕黄帝因地震而崩。在炎帝系的共工氏看来,轩辕黄帝因地震而崩,这说明轩辕黄帝德不配位,遭受天谴,帝位应该由炎帝系继承,也就是共工氏继承,黄帝系不能继承帝位。这就是历史上对少昊青阳氏有没有继承帝位说得很隐晦的原因。共工氏将准备继承黄帝位的少昊青阳氏势力驱逐出了中原,自己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古籍记载的“共工霸九州”,也是古籍记载的“少昊氏衰”,实际上“共工霸九州”和“少昊氏衰”是同时期发生的。少昊青阳氏最终退回到东北老家去了。
共工氏驱逐了东少昊,当然也会攻击西少昊昌意。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昌意部退到了神农氏的都城——江汉石家河古城。考古中发现在距今4300年,大批高质量、高技艺、高形制的玉器在石家河出现,其原因就是西部王昌意溃败到了石家河。
进一步联系起来看,四川成都的宝墩古城在距今4300年的时候被废弃了。为什么?我前面说了,宝墩古城也属于昌意城,是昌意监察和控制西部诸国的前锋城。这个城由谁驻守呢?根据大量的古籍记载清理出的线索指向夏鲧,就是夏鲧是宝墩古城的驻守者。那么夏禹(这个时候还不是大禹)的历史,也就随夏鲧一起,开始于西川。
在昌意败退到石家河的时候,自然会命令夏鲧北伐,去巩固陕西(西北)局面。作为昌意部的前锋和主力的夏鲧部分成两部,一部到石家河勤王;一部杀回陕西,在芦山峁更北的石峁建立城池。这样夏后氏就被分成了两部:父鲧到了西北方建立了石峁古城,子禹部到石家河勤王。原驻守地西川的宝墩古城就废弃了。
夏鲧建立了石峁古城,可能以石峁古城为基地,继续东进到晋南,建立了陶寺古城。这个陶寺古城,被后来的尧帝作为了都城。
少昊青阳氏玄嚣被共工驱逐退回东北,气势衰败不振。少昊金天氏昌意把自己的儿子颛顼送到少昊青阳氏处。
距今4300年后,历史的继续就是颛顼跟共工氏争帝。颛顼再次统一上古中国,颛顼的统一,实际是再造了上古华夏,功比黄帝,所以颛顼被称作颛顼帝,没有继承黄帝的称号。
在颛顼与共工争帝的战争中,夏鲧功高至伟。自此昌意就隐没于历史,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老西部王退出了历史,新西部王可能由鲧继承。
4.《石峁古城是崇城,为夏鲧所建立》 :六、夏鲧与古蜀国的关系:夏鲧是古蜀国开国第一王
可以作这样的结论:古籍记载“有崇伯鲧”,那么川西的宝墩古城是夏鲧的第一崇城,石峁古城就是夏鲧的第二崇城,城就是国。崇也可以当作是丛,即蚕丛。汉扬雄《蜀本纪》说:“蜀始王曰蚕丛,次曰伯雍 ,次曰鱼鳧 。”所以是夏鲧开启了古蜀文明。
历史和考古遗址联系起来看,是可以互相映证的。实际上,禹起自西羌,或者夏起自西夷,是汉代人提出的看法,这是根据汉代的地理和辖区提出的,因为在汉代西川就是西羌或西夷。但是在轩辕黄帝的年代,西部受昌意直辖,作为昌意后代的鲧和禹出于西川,就不是西夷,而是正宗的王族。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如现在一样,哪里还有西夷或西羌的概念存在呢?
二、对三星堆专门的论述
专门论述三星堆的文章,有《三星堆文明早期是石家河的附属文明,后期是夏王族失去中原政权南归后重新建立的文明分支》、《三星堆三号坑发现的意义:三星堆古人秉持华夏祭祀传统,是纯正的古华夏人,坑内的物品(包括青铜人)都是献给祖先的祭品》、《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西南底蕴,华夏本色》三篇。
在《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西南底蕴,华夏本色》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
一、青铜大立人拿的是什么?是蛇,与华夏上古的蛇崇拜是一脉相承的
二、三星堆有金棍而无权杖,硬生出一个权杖作为三星堆文明西来的判断依据是错误的
三、三星堆人物造型实际是巫傩面具(脸谱),非真人面相,以此作为三星堆文明西来的判断依据是错误的
四、对襟服饰是汉服自古以来的传统服饰,以此作为三星堆文明西来的判读依据是错误的
(一)对襟跟交领,是汉服几千年来重要的两种衣领,也是汉服固有衣领。
(二)燕尾服是欧洲远古服装吗?不是,它起源于十八世纪初的英国,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穿燕尾服的时候西方还没有燕尾服。
在《三星堆文明早期是石家河的附属文明,后期是夏王族失去中原政权南归后重新建立的文明分支》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
一、距今5000年前四川盆地是一个封闭性的古湖,四川盆地上的文明不会超过距今5000年
二、文明最早兴盛于湖南南部,得益于四川盆地的庇护
三、早期的成都文明是两湖文明的附属文明
四、三星堆文明是夏朝人失去中原政权南归后建设的文明,所以三星堆文明是夏朝文明在城都平原上的继续
五、三星堆文化的根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石家河文化就是早期的夏朝文化
六、夏后氏与夏朝(夏后氏与西川的关系,夏后氏与石家河的关系,夏后氏与河南晋南的关系)
三、三星堆3到8号祭祀坑考古成果公布后的新论
1.3到8号坑依然无文字发现的原因
西周及西周以前,文字由专门的文化家族掌握和传承,为帝王统治服务,具有专业性和家族性;铸造业也一样;所以会铸造的不一定掌握文字。说三星堆是夏后氏工匠氏族后裔是有道理的。匈奴作为夏后氏一支也不掌握文字。但是水族、彝族可能是夏后氏的文化家族,所以掌握夏代及以前的文字,这从水族和彝族文字的原始性可见端倪。
青铜文字,也是先写再铸造的。文化官和铸造师两者合一才能铸造金文。我在《华夏文脉万年一系》一文说过“金文铭文是按照墨书的原本先刻出铭文模型的陶范,再翻范铸造而成。所以金文也是先书写的。但是由于是铸造,所以有其特色。”
夏后氏作为夏朝的王族在回归川西的过程中,只有青铜铸造氏族忠心跟随,文化氏族(水族或彝族)在中途分离了,所以回到川西的后夏王国就只会铸造青铜礼器,不会文字了。逃到草原的是夏朝王族夏后氏的一支,没有文化氏族跟随,所以其后裔匈奴也没有文字了。南方有彝族和水族古文,因为夏朝文化氏族也南撤了。夏朝遗民主要还是继续生活在商朝。
2.三星堆文明的分期与断代:三星堆青铜文明断代商代晚期
我在《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西南底蕴,华夏本色》一文中提到: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即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即“三星堆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这就是三星堆遗址的真实面貌。
2013年,北京大学孙华教授曾在《南方民族考古》披露三星堆一、二号坑的测年数据,年代为不晚于公元前1260年(相当于殷墟一期)。2021年3月23日8《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披露了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对三星堆祭祀坑提取炭屑样品所检测的年代数据。其中,公布的三星堆四号坑的碳14测年数据为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之间,即距今3200年到3000年之间。
这说明,根据新的检测断代,三星堆青铜文明的断代是商代晚期,比以前的断代为“商代”或夏末商初要晚;三星堆八个祭祀坑的年代虽然处在同一历史阶段,但不是一次性祭祀的结果,而是前后多次祭祀的结果。
3.现存西南的傩仪式和傩舞、傩戏、傩面具及刀梯是对三星堆青铜人或人头造型和青铜面具造型及神树的最好阐释
三星堆铜人面具就是傩面具,现存西南的傩仪式和傩舞、傩戏、傩面具是对三星堆青铜人或人头和青铜面具造型的最好阐释。三星堆的神树就是西南傩仪式中的刀梯,刀梯顶端就是人鸟。
4.三星堆祭祀中的象牙在傩仪式中缺少,但傩仪式以桃木棍补充
三星堆的祭祀仪式中有象牙,在现代傩仪式中没有。由于象牙贵重,随着气温和环境的变化大象也不适宜于西南气候变化退出了西南,后来的傩仪式就缺少了象牙,但是补充了桃木棍这一环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木是用来镇邪或辟邪的,如除妖驱魔就用桃木剑。所以三星堆使用的象牙,就如同现在傩仪式中使用的桃木棍一样。中国上古有没有大象呢?河南古称“豫”,古籍也记载“鸟耘象耕”,高庙遗址发现了“象牙兽面图”,象怎么会不存在呢?
5.三星堆无金杖,但有金棍。杖与棍的认定涉及中华文明的内核
三星堆有没有棍呢?是有的。在1号坑发现的所谓金杖金箔,包裹的就是“神棍”或者“孝棍”,而不是什么权杖。
我多次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拐头”的才是“杖”。我把三星堆所谓的权杖解释成“棍”,在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面前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不去观察,在现在的中国的乡间丧葬仪式中也还在使用“孝棍”,用白纸包裹。
中华文明原生态中也有“杖”。中国典籍中对“杖”是有记载的。《山海经.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拿的就是“杖”,而且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就是“桃林”,这个记载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夸父的“杖”是“桃木”做的,所以会“化为邓林”。三星堆金箔包裹的“神棍”(孝棍)也应该桃木的。“杖”没有“首”就是“棍”,这是中华文明的内核规定的。
6.玉器和饕餮纹
三星堆大量的玉器和青铜上的饕餮纹,也是中华文明的内核所在,不必多说了。
黄饮冰2021年3月29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