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中生附子为什么不先煎、久煎?

第323条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脉沉者”,本条简单到只有一个脉象,“沉”,沉为在里,参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说明少阴病出现脉沉,未必就要“急温之”。宋·朱肱为宋代伤寒四大家之一,其在《活人书》中说到:“少阴病,若不渴,不口燥舌干,而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以口渴而渴者,知其热,脉沉而迟者,别其寒也”。进一步明确了本条的应用指征,“不渴”是排除少阴热化证,“不口燥舌干”是排除燥化的少阴三急下证,“脉沉迟”确定为少阴里寒证。
“急温之,宜四逆汤”,用四逆汤当然是温之,但仲师为什么要用“急”字?首先,体现了“治未病”的原则,可以截断病情发展,以免转为脉微欲绝,厥冷、下利的通脉四逆汤证,或恶寒身蜷,脉不至的亡阳死证。其次,从处方用药、将息法等方面,也可以看出仲师用药之急。一、用生附子一枚以回阳救逆,如果是强人,取大附子一枚。伤寒中用附子的情况不少,大多是炮附子,四逆汤用生附子,可见急于回阳。二、与干姜、灸甘草同煎,而不是后世的附子先煎一小时,保留附子的热性。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整部伤寒论的处方,不是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就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反观本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用时很短,与后世久煎去毒之法截然相反。那么,仲师不怕患者中毒吗?
中药,古人称为毒药,《药征》:“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可见“毒”是指药物寒热温凉的偏性,附子之毒就是附子的热性,当人体内环境很寒之时,就用附子的热性去纠正。经过炮制之后,热性降低,再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久煎,热性进一步降低,就失去了“急温之”的意义。俗语云:“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人体里寒极盛时,根本不怕附子的热性,读许学士的医案,病人渴欲饮水,滚烫的水直接就喝下去了。这要是无病之人,肯定烧伤了。
附刘渡舟刘老医案一则:
唐叟,年逾古稀,冬月感寒,头痛,鼻流清涕,自服羚翘解毒丸六丸,自觉精神甚疲,而且手足发凉。其子恳求余诊,切诊未久,即侧头欲睡,握其手,凉而不温,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视其舌淡嫩而白。余曰:此少阴伤寒,肾阳已虚,如再进凉药,恐生叵测,法当急温,以回肾阳,与四逆汤,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足手转温而愈。
 
第324条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课前思考:
1.少阴病为什么会吐?
2.心中温温欲吐是什么意思? 
3.“此胸中实,不可下也”,仲师为什么要强调“不可下”呢?医生可能因何证而攻下?可能以何方攻下?
4.少阴病大多上热下寒,本条胸中实,膈上寒饮是如何形成的?
5.膈以上为胸中,膈上有寒饮,就是胸中有寒饮,为什么胸中实当吐之,胸中有寒饮当温之?
(0)

相关推荐